走进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机电技术学院实训室,一台台制造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学生们头戴安全帽,在机电技术学院教师张友能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真实的生产订单进行产品制造。学校与企业携手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实训中心,将真实的生产车间“搬”到校内,让学生在“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提升实践实训能力。

近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长期以来,学校立足轻工行业,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本科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实施“四个一”双师培育工程。该校完善政校行企协同,促进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长效机制,推进人才供给、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轻工行业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据了解,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现代精细化工技术、合成生物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目前6个专业计划招生共210人,每个专业招生35人左右,均采取小班制教学模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招生相关负责人介绍,6个职业本科专业都已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学分和课时量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与校企联办实训基地,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职教本科办学提供“强引擎”。走进“广轻检测中心”,精密专业的化工检测仪器映入眼帘,师生在洁净机房、样品室、生物检测室等开展科研项目。“学校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训场所,从‘娃娃’抓起,让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实验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轻化工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授龚盛昭表示,学校坚持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把企业引进来,鼓励教师基于企业真实问题开展项目式教学,打造育人“第二课堂”,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广轻检测中心”是学校推动产教融合的平台之一。据介绍,该校建有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实验实训中心等25个培训中心(基地),实现对内服务师生科研、对外服务产业生产。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让学生‘来之即战’‘战之能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财贸学院教师韩宝国介绍,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带来一线、前沿的实践技能和行业动态,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输送应用创新型人才,实现校企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是我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时设计的步兵机器人,能够进行机器人对抗,底盘也可以实现搬运功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黄镇东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南海校区信息技术学院,GCG机器人战队实训室成为了黄镇东团队的“乐土”。

得益于学校提供的科研场所、设备以及专业指导,黄镇东与团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竞赛当中,“除了暑假、节假日会回家几天‘续下亲情’,平时下课后或者周末我们都会泡在实训室里”。在“TI杯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黄镇东和团队成员斩获一等奖。

如何走好职教本科办学路?加强对学生实训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共识。张友能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下无人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专业人才培养也将紧跟企业前沿,引入数字化设备、调整课程体系。

“我们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践,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运转与产品设计等,以便更好地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生产。”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谢黎炜表示,“下工厂”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技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将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还要求教师每个学年前往企业调研,与企业达成合作,深入了解生产一线情况,把企业问题带回学校,并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项目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据了解,近三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90%,雇主满意度达到96%以上。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将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体系,加强师资综合能力建设、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提高学生的科教创新能力和实践实训能力,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添源 林怡如 记者 刘盾)

作者:王添源 林怡如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