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就是选择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对于这个落脚点的选择,党中央也曾商议过多次。出人意料的是,最终选定红军长征落脚,挽救红军的却是靠一个烧饼。

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哈达铺的时候,战士给聂荣臻买了一个烧饼,当他接过烧饼后,激动不已,攘臂而起,立即叫来通讯员:上报毛主席。聂荣臻到底发现了什么呢?他为何会突然如此激动呢?

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大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过草地以前,反动派为了消灭红军,打了不少仗,经历了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攻打遵义城、娄山关,大会理、飞夺泸定桥等重大战斗,其中湘江之战之最为艰难。

除此之外,还有自然环境的艰难险阻。他们强渡江湖,爬雪山,过草地。

看上去似乎过草地是最简单的,殊不知这是他们在长征过程中最难过的一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江河,主要是打仗的阻隔,也就是过得时间长一些。雪山看起来比较艰难,但咬咬牙也能过去。

但是想要穿越几乎三四百里的草地,需要的时间更长。据老红军们总结:过草地才是他们经历的长征中最艰难的一部分,因而也就有了“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这句话。

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没有路,所以大家只能踏在草上走,一个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泥沼一般都很深,一旦陷进去就会很难出来,如果要拼命挣扎的话就会越陷越深,最后被污泥吞噬。

起初,战士们也不明白,有一个人陷进去之后,另一个人就去拉,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一起陷进去,后来才有了点窍门,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来。

泥潭中的泥水都是有毒的,如果破了皮伸进去之后,就会立马红肿甚至溃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草地最怕的就是下雨,本来草地就难走,再加上下雨,大家既要顾着天上还要顾着脚下,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倒掉进泥沼。

除此之外,草地上还有不少河流,有的河流湍急很容易把人冲走,再遇上下雨的时候,他们的身体本就虚弱,冰冷的河水,湍急的水流,都让战士们忧愁不已,所以每过一条河都会有战士倒下。

在黄克诚的回忆录中也写道,

有一次他们正在过河,突然下起了暴雨,河水猛涨,冲走了不少人,数不清的战士被溺亡在草地。

在草地上,除了行军的困难,还有吃饭的困难。他们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和着吃,下雨的时候,青稞麦被淋湿就会成疙瘩,再就着水喝的话就成了糊糊,如果就这样吃下去的话也难以下咽。

在进草地之前,尽管做了准备,但他们的青稞麦也没来得及磨,只能一颗一颗咬着吃,因为带的干粮比较少,两三天就吃完了。

而这个时候,草地还有一大半行程,于是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人吃了野草野菜轻则腹泻,重则中毒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前面的部队还有野菜和树根吃,后面的部队就连树皮都吃不上,他们只能想办法,把身上的皮带、皮鞋、马鞍子脱下来煮着吃,甚至有的战士还从屎里还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挑出来,清洗之后再吃,喝的也是人尿和马尿。

能吃的东西没有了,只能就地宰杀坐骑。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是最后的红军部队,当部队里实在没有吃的时候他们只能全部杀掉坐骑。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

除了行路和吃饭,他们需要面对的还有露营的艰难。草地中,都是泥泞的泥水,几乎不能睡觉。

所以他们只能找到河边、山丘或者高地露宿,天气好点的时候还算幸运,天气不好下雨的时候他们只能任由倾盆大雨淋浇,有时候早上起来总能看到有一些再也没醒过来的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草地,消耗的不仅仅是战士们的意志,也消耗着他们的身体,生病之后也没有医药,每天掉队的都有三四百人,尤其是在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长眠在草地上的战士越来越多,当他们走出草地时,一位老红军说道:“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就这样,那些活下来的战士,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走出了草地,像是劫后重生。各支红军部队走草地的起始点不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出草地的时候也不在同一个地方。

终于在1935年9月,跨过茫茫草地的红军,来到了宕昌县哈达铺镇。他们稍作停留,进行了休整。

但在这里,毛主席等指挥人员也十分迷茫,他们下一步要去哪里。就在这时,一个烧饼给红军战士和毛泽东等人带来了希望。

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随后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到达。

到达哈达铺时,指战员们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为了尽快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此地进行休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达铺长征旧址

吃作为部队的头等大事,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全军上下每人一块大洋改善伙食。

哈达铺不仅是一个以药材贸易为主的商业集镇,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当时这里正值秋收季节,而这里的东西由于交通不便没办法运送出去,所以物产的价格非常便宜,而这也为经历艰险的指战员们改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时的哈达铺光商号就有八百多家,而且物价便宜,五块大洋就能买一头肥猪,两块大洋就能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就能买5只鸡,一毛钱就能买十个鸡蛋。

再加上缴获的鲁大昌部留下的数百担大米、白面和两千多斤食盐,使得每个连队的伙食都非常好,战士们也终于吃上了长征后的第一顿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在哈达铺

作家成仿吾是长征的亲历者,他曾在《长征回忆录》中写道:

“每个伙食单位都买了羊肉和白面,几个月不吃油盐的指战员,都痛快地吃了几顿饱饭。总政治部还通令各个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的老百姓会餐。

各伙食单位都有一两桌客饭,请来一二十个客人,男女老少都有,你劝我让,热闹非常。”

在这期间,红军部队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群众工作,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除此之外,他们还用缴获的面粉和食盐救济农民,帮助群众劳动,受到了群众们热烈欢迎,还主动腾出房子让红军去住,亲自照顾伤员。

1936年,当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时,当地群众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补给,还组织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支援红军。

在哈达铺驻扎期间,中央红军改编为抗日先遣陕甘支队,并命令部队改善伙食,恢复战士体力,补充给养,为北上抗日作全面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延安

正当战士们沉浸在“过年”的欢喜中,毛主席却一筹莫展,下一步要去哪里,他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聂荣臻突然给毛主席带来了一丝希望。

而这件事也令杨家华终生难忘。

红2师进入哈达铺之后,聂荣臻就远远地看到了有人在卖烧饼,于是放下行李之后就对杨家华说让他帮自己买一个烧饼回来。

杨家华把身上的钱全掏了出来,买了四块烧饼,赶紧跑回来递给了聂荣臻。大家都非常饿,林彪直接拿起来吃了一个,聂荣臻也拿起来吃,还没开吃,就看到林彪那块就吃得差不多了。

于是便拿起纸包递给了林彪,林彪拿起一块,把纸包递给了聂荣臻。聂荣臻看着林彪这么饿,便说道,你比我年轻多吃一点吧,林彪什么都没说,把纸包塞到了聂荣臻的手中。

聂荣臻一边吃,一边拿着最后一块饼子递给了杨家华,随后转身去看报纸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荣臻

今天包着饼子的是一张《山西日报》的报纸,聂荣臻便坐下来开始阅读。

突然他整个人呆住,嘴也不动了,两只眼睛也像是被定住了一样,随后,攘臂而起大声对杨家华说道:“快把通讯员叫来,上报毛主席,赶快骑马把这张报纸送给老毛,送给中央。”

随后,他才转身激动地对林彪说道:“陕北还有根据地,刘志丹带着一支队伍在陕北。”

林彪一听也非常高兴,连着问了两句“真的吗?”之后便坐下来撕下一小块烧饼,陷入了沉思。

聂荣臻已经顾不得管理自己的形象,对于全军来说,这个意外的发现却给红军带来了转机。红军长征以来,他们一直都在寻找根据地,但始终都没有找到,而这个发现不管是对于红军还是刘志丹来说,都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志丹

不久之后,他才从兴奋中清醒过来,随后便来到了杨家华的身边,拿出一块大洋递给了他,欣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小鬼,你可是立了大功呢!你那张报纸买得好,你的烧饼买得好,快,把你的这块烧饼吃了,再去买几块来。”

就在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三天,毛主席就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集了干部大会,会上毛主席决定北上抗日,首先去到陕北那里,希望大家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而红一方面军也改编为陕甘支队第一支队,向着陕北革命根据地出发。

聂荣臻的这一发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毛主席确定去陕北巩固和发展苏区,这一决断,影响了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其实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哈达铺见到的报纸中,除了聂荣臻找到的《山西日报》之外,还有《大公报》《中央日报》《晋阳日报》《西安报》等。

在这其中,《大公报》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公报》重点介绍了陕北红军的一些具体情况,这些消息直接影响了落脚点的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闻天

张闻天在1935年9月22日写成的读报笔记中,摘抄了九则消息,其中的六则是转自《大公报》的。

由于山西和山西相邻、地缘相近,交通便利,晋西还有中共和游击队的活动,所以外来的观察者都会来山西采访,了解陕北的情况,而《大公报》的主编也是到太原通过阎锡山了解陕北的情况。

阎锡山关注陕北红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范,所以山西的地方报纸也对陕北报道比较多,在其中《山西日报》和《晋阳日报》是最为突出的。

而中共领导人在到达哈达铺之前,聂荣臻得到了那张报纸,就是毛主席等人首先得到的《山西日报》。

而在还未得到这张报纸之前,毛主席就交代梁兴初和曹德连,在去哈达铺执行任务的时候,要给他们多搜集一些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是近期的都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兴初

第二天,两人就来到了哈达铺,当时他们化装成了国民党军队,正好一位国民党部队的少校副官带着不少的书籍和报纸路过了哈达铺。两人缴获这些物品之后,便在报纸中看到了刘志丹的相关消息。

于是,他们立即将报纸送给了还在途中的军团首长,林彪和聂荣臻看过后,连同包着烧饼的那张《山西日报》一起交给了毛泽东。

到达哈达铺之前,毛泽东也拿出这张《山西日报》与战友们一起讨论,李维汉也在场,在之后的回忆录中,他也说道:

上面刊登了蒋介石派大军围剿陕北刘志丹的消息,于是他们这才得知有这么大的红军在陕北苏区积极活动,于是党中央决定立即到陕北苏区与陕北红军会师。

到达哈达铺之后,谢觉哉去街上买烟叶,包着烟叶的报纸是一份《晋阳日报》,上面登载了刘志丹带领西北红军攻占6座县城、红军和赤卫队人数众多等消息,而报纸的时间与之前《大公报》所刊登的内容基本一致,与《山西日报》的内容也是大致相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志丹

三份报纸同时证明了陕北红军情况的一致性,也让中共领导人认为了此消息的可靠。因此,那张《山西日报》是影响红军确定落脚点的因素之一。

除了这些主要的报纸之外,中央领导人也参考了其他的一些报刊和材料。

据毛主席在长征时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主席一到哈达铺时,直接来到了对面的邮政代办所翻看报纸,当时的报纸中有很多报刊,毛主席把有用的报纸拿到住处之后,几个首长坐在一起讨论,把有用的消息用红铅笔勾了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布告和传单,也影响了确定落脚点。杨尚昆也在回忆中说道,当时他们在哈达铺的时候,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还有一块根据地。

当时他们看过两个材料,一个是国民党政府的布告,说刘志丹在三边地区活动,政府正在围剿。聂荣臻看到之后马上报告了叶剑英,随后送到了毛主席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另一个参考就是他们在老百姓家看到一张红军传单,上面写着“红军占领中心城市的伟大胜利”这样的语句,因而他们更加确定了刘志丹在陕北的情况,作出了落脚陕北的决定。

但在榜罗镇得到的消息却让毛主席更加确定了落脚陕北的决心。

在榜罗镇,一个高小学校给红军提供了很多的报纸杂志,毛主席看过之后,才知道陕北有着这样大的苏区和红军,所以才确定在陕北落脚,在陕甘晋交界建立苏区,去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弟兄们。

通过这些资料,中共中央知道了更多的陕北的情况,了解到了西北红军壮大的消息,最终确定了这些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达陕北的红军

因此,红军落脚陕北并不是由《山西日报》直接促成的,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阅读多种报刊和材料之后,才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

从得到消息到最终的确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聂荣臻发现的那张《山西日报》也直接影响了中国革命,给红军队伍带来了一线生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