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在华东交通大学带领乒乓球队参赛时,王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插曲。那是一次在上海的比赛,一位当地的老师看到王剑印有学校名字的队服时问道:“华东交通大学在上海什么地方?我怎么不知道。”王剑笑着告诉那位老师:“我们的学校不在上海,在江西南昌。”这样的乌龙不止发生过一次,甚至当年大学毕业找工作的王剑也曾经以为自己的简历投去了上海。

2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学校,如今已经是江西省乒乓球比赛领奖台上的常客,球队的队员更是屡屡在全国甚至国际比赛中获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带着“重整华东交大乒乓球运动”任务而来的王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钻桌子的乒乓小将

1978年,王剑出生在贵州省黔南州的都匀市。这是个从小就精力充沛的男孩,再加上那个年代电影《少林寺》火遍全国,王剑整天蹦蹦跳跳打打杀杀,一刻也闲不下来。父母怕儿子玩野了,想让他学个体育项目释放一下精力,王剑就这样走进了乒乓球的世界。

在州体校试训了几天,王剑的表现算不上很有天赋,但他的一个特点让教练觉得是可以练好球的。“教练给我的评价是‘执着’,捡球的时候从来不走弯路,球从桌子底下走我就钻桌子,球从椅子底下走我就钻椅子。”

让王剑念念不忘的两位启蒙教练一位是郑延凯、一位是张校贤,在两位教练的带领下,王剑的乒乓球打得越来越像样,代表黔南州参加省里的比赛拿过单打季军和混双冠军,几乎每次参赛都会有所收获,还一度进了省里的集训队。不过到了初中,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便叫停了乒乓球的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王剑(后排左四)在贵州省比赛中获得混双冠军。

转眼到了高考,因为有体育生的底子,王剑在志愿里报满了北京、天津和成都的体院,最后以体育97.5分、文化课贵州省前3名的成绩,被成都体育学院录取。因为招生考试中没有乒乓球专项,王剑入学时选的是足球。一年以后,王剑把专项转到了一直心系的乒乓球,在断档多年之后,终于和小小银球又续上了前缘。

一个“乌龙”成就20年执教生涯

2000年,王剑大学毕业,留校的面试已经通过,却因为政策的变化没能留下来。机缘巧合下,王剑把简历投到了华东交通大学,他满心以为自己即将要去的地方是大都市上海。“后来知道学校在江西,说老实话,失落是会有一点的。但我转念一想,我们家的族谱是在江西的,我这算是去寻根了吧,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带着这样的缘分,王剑来到了华东交大。

华东交大在南昌的位置比较偏,是一座林场改造而成的,虽然这是座很漂亮的校园,却把王剑投身大都市的梦想彻底浇灭,不过新的小火苗很快被点燃。华东交大1971年建校后,体育运动一直开展得不错,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的乒乓球队一度是江西省的佼佼者。然而随着这批校友的毕业,球队的实力突然大减,王剑被招进来的主要任务就是重振学校的乒乓球运动。“当时校领导说,重组乒乓球队是学校再创辉煌的重要一步,这让年轻的我感到责任重大,当时就想必须要尽我所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随后的日子里,王剑小时候捡球那种固执劲儿又上来了,他起早贪黑地一心扑在球队的重建工作中,招募新队员、组织训练、带队到处打比赛……王剑不但把很多国内乒乓球好手充实进了球队,还引进了波兰籍运动员李倩。李倩在华东交大学习期间,不仅帮助球队站上了多项赛事的领奖台,还在2015年苏州世乒赛获得女双季军,2016年打进里约奥运会单打32强,并且在2018年欧锦赛中获得女单冠军。经过王剑和一届届队员们十几年的潜心打造,2010年之后的华东交大乒乓球队又成了江西省的一支强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剑的“明星队员”李倩本科毕业后又在华东交大攻读了硕士学位。

除了带球队,王剑对体育课上那些乒乓“小白”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曾经有学生这样记录王剑的“趣味教学法”:当我们不能理解什么是“折臂”时,王老师会让我们先练习“敬礼”,然后通过调整“敬礼”的角度来达到乒乓球“折臂”的效果。同样,王老师还会让我们用“拥抱”来练习“迎球”,用“徒手擦桌子”来练习“拉上旋球的摩擦”。

不会教计算机的体育老师不是好裁判

你的计算机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个句式的梗,很多人都拿来开过玩笑,但是在华东交大,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刚到华东交大的时候,因为学校的位置比较偏,没有什么花花世界的诱惑,一直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王剑就把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计算机课程,后来在2002至2009年这段时间,王剑兼上了体育系学生的计算机课。

“体育和计算机,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在我心里,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乒乓球场上,我教学生们如何挥拍、如何控制力度与角度,而在计算机教室里,我会引导他们探索赛事编排的奥秘,理解数据的逻辑之美。”上大学时就在班里第一个考下一级裁判员、如今已经是国际级裁判员的王剑,也把学生们引入了乒乓球裁判的新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学校原来是高水平招生,学生技术好,能打出成绩。后来改成单招后,运动训练专项和体育教育专项的课程合在一起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对乒乓球感兴趣,但没有什么功底,运动能力很难有太高的造诣,但冲着他们对乒乓球的热爱,我们希望让他们在竞赛组织、裁判、教学等方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为了让这些学生以另一种方式深入参与乒乓球运动,王剑带着他们通宵达旦地完成乒乓球竞赛的组织工作,学生们把王老师比作永远在线的“猫头鹰”,他鼓励学生们遇到难题时深入思考、勇于尝试,也会在学生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随时随地给予耐心的解答。

王剑曾经有个学生是从健美操专项转到乒乓球的,这个女孩自称只有“7秒记忆”,总是把学过的东西转头就忘掉,以至于自卑得在训练时常常躲起来。王剑发现后,课下把她叫到一边,给她分享自己小时候训练的故事,帮她一点点打破心理障碍;在裁判知识学习中,王剑也是“一根筋”地反复给她讲,没有一句怨言。毕业以后,回忆起跟着王剑老师学习乒乓球的日子,这个学生感慨地说:“正因为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指引,我打球只用一个学期就追上了大家的步伐,而且从一个迷迷糊糊的‘小白’成长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国家级裁判了。”

这份耐心与坚持,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与信任,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如今,王剑的学生们已经走向了各行各业,有教师、教练、公务员、村支书、公司老板……而最让王剑感到自豪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能将乒乓球编排的思路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感恩与华东交大的缘分

扎根华东交大20多年,王剑现在已经是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小球教研室主任,另外还身兼江西省乒协裁委会副主任,江西省学生体协竞赛部副部长、乒乓球裁委会主任。身份的叠加,让王剑要考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近5年来,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红赛道”党建品牌的引领下,交大体院加大了对全校学生的裁判培养工作,共培养3名乒乓球国家级裁判员、70名国家一级裁判员。

而就在去年,王剑还和校领导沟通,在乒乓球馆里建立了一个集教育、展示、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国家队历届冠军事迹、国家领导人对乒乓球项目的关怀与指导、学校优秀乒乓球队员的故事等等都在这里进行展示,这也成为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江西省运动会,王剑带领华东交大队斩获6金3银1铜的好成绩。

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工作上,王剑在身边人的眼里被贴上了“固执”的标签,但在他自己的心里,这份“固执”其实是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王剑说,他很庆幸能够与交大有这样的缘分,也很感谢交大给了他机会和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他也感谢自己与生俱来的“固执”,这让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能够战胜它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选自《乒乓世界》2024年第6期

✦ ✦✦ ✦✦ ✦✦ ✦

进入视频号

解锁乒乓世界更多精彩——

✦ ✦ ✦ ✦ ✦ ✦ ✦ ✦

✦ ✦✦ ✦✦ ✦✦ ✦

更多近期好文,点击直达——

✦ ✦ ✦ ✦ ✦ ✦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