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近代出版界有一件特殊的奇怪事。有一篇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手写稿,时隔88年之后才正式出版。那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被有意无意地埋没在一旁,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面世。1844年,马克思只有26岁。1932年,马克思已逝世4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最初成果,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手稿。第一手稿是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第二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及其运作的分析;第三手稿是对私有财产、分工、货币的研究。手稿引发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以及对黑格尔唯心、唯物哲学的系统分析。

手稿是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结晶,开创了在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与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以这种结合为基础。手稿是马克思穷其余生(39年,从1844到1883)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资本论》的先声、草稿或草图。

手稿并不完整,写在三部笔记本上,有不少修改的痕迹。第一本共27页,对亚当·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共3个范畴比较分析,指出了亚当·斯密学说的矛盾,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人类被物化或机器化)问题;第二本只保留了4页手稿,其余都已散佚,论述了有关私有财产问题;第三本是页码不连贯的散张,论述了关于私有财产、劳动和共同生产问题,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刍议,对黑格尔哲学,对分工和货币均有触及;此外还有一篇《序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稿是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涉及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对当时各种公有制理论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在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之后,提出了新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观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确认国家(政府架构)和法律(社会契约)都植根于市民之中。因此,要理解社会现实,必须运用政治经济学来解剖市民社会。他认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绝不仅是理论问题,而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需要进行革命。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企图把现实合理化和永恒化的经济学观点,运用黑格尔的唯物辩证观点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哲学方法和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共产公有的观点,形成了关于国家、法律、道德、阶级矛盾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指出:当时的经济学家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以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永恒的依据。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是使工人陷入贫困并沦为机器的原因。(他没有认识到这也是农民陷入贫困并沦为佃奴的原因)。马克思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预言: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将是整个生产关系的顶点和最高阶段,最终会异化、走向灭亡;从而初步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他认为一部人类文明史不外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衍生并不断进化的过程。

马克思是行动派,他并不甘于纯粹的学术分析。他鼓吹工人阶级要起来革命,积极推动社会变迁,朝着他认为正确的历史方向,往前迈进。100多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当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和朱德都曾经在法国和德国学习和工作,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感染。(那些年,马克思1844年的手稿尚未正式出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朱德、邓小平和陈毅都先后参加了旅欧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一批共产党员。现在回顾起来,一方面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条理分明,另一方面更可以看到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笔者当年在香港大学主修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只是一个单元,虽然占比极少,但是记忆甚深。从马克思1844年的手稿,笔者联想到中国传统有所谓六学,就是经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和文献。哲学着重思辨,“自然辩证法”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牛津大学的PPE课程,正是把政治、哲学和经济3个学科综合起来研读,形成一个整体。笔者早前参加在增城举办的“饶宗颐与中华文化传承”第四期饶学研修班,在哲学的单元,绝对没有想到讲师竟然提到1844年马克思的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这份手稿原应在学术史上十分创新的、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综合研究人类文化文明思想体系的文献,却长期以来被西方主流思想摒弃在一旁,“当佢冇到”(故意无视忽略)。这是十分令笔者感到遗憾的事情。可见“认知战争”十分关键:在现实世界,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可以被利益集团主导的思想绑架,要夺回个人独立思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