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效的社交

第一种是网络社交。

社会学家戈夫曼洞见了网络社交的本质:这是一个大剧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员,通过各种符号自我美化,进行合乎他人期待的表演。演员时而组成剧班,相互配戏;时而深入观众,挑逗互动。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只是情绪化的态度,比如一哄而上的赞美、趋之若鹜的围观,尽管这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这种网络社交,也可以称为“点赞之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种是泛泛之交。

很多人都有如下行为:过节要走亲访友,平日里要打理同事的关系,有时被老同学邀请去聚会,甚至被某铁杆朋友过去凑个数……

再想想下面这个场景:你跑到一个聚会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嘘寒问暖,全程笑脸相迎,满屋子客套话,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扫微信、留电话号码,但是第二天之后就记不清对方是谁。这种是普通的社交,也可以说是无效社交。

第三种是不平等社交。

社交,其实是一种资源交易。

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太弱,就变成了单纯的“索取方”公平交换的关系建立不起来,只是一种徒劳。

甚至如果你“用力过猛”,在别人眼里就成了“谄媚”“逢迎巴结”“点头哈腰”的人,最终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

仔细想一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被这种“无效社交”占用了。很多时候,使我们劳累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这种“无效的社交”。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刻意去巴结别人,不要委屈了自己,要换一种方式强大自己,化被动为主动。不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时间去完善自己,完善你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任你选择。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魅力吸引来的朋友才能长久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正的社交

社交场上,资源多的人喜欢与资源更多的人交往。当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和资源差不多的人建立了社交关系,这才是“公平的交易”。从社交角度来说,这也是有效的社交。

你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优秀的人也没有用。你自己的层次,决定了你所处的层次。你永远只能和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个圈子。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结交别人,不如努力地提升自己。

我们正在从外求变成内求。外求就是求资源、求渠道、求关系,往往到头来却发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内求就是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应该做的事上,将你的特长发挥到极致,这样自然就会把别人吸引过来,然后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求人不如求已”的真正内涵。

向上社交

简而言之,“向上社交”的本质是通过与更优秀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无需赘述,这种社交方式确实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原有圈层,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化的观点。然而这并不代表就要将“向上社交”奉为圭臬。

应该看到,盲目的“向上社交”其实是在自我下沉。一味地追求与更优秀的人交往,积累所谓的人脉和关系,却忽视自我价值的提升,到头来往往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动不动就炫耀自己的朋友怎么怎么样,仿佛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了。然而事实是朋友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样。

过度的“向上社交”无异于功利工具,无非是想靠着强者的荫蔽走上人生捷径,从而节省自己的努力成本,说白了就是打着“向上社交”的名义攀炎附势。再说了,你追求所谓的“向上社交”,比你更优秀的人自然也需要“向上社交”,当你无法给他人提供价值的时候,这样的社交关系绝对不会长久。毕竟,交往价值并不在于交往本身,而在于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与此同时,在“向上社交”的过程中也需要提防自我价值的偏离。当你将与他人的社交认作是一种“向上社交”时,其实已经将自己默认代入“低位者”的角色,这样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有不平等的倾向。此外,“向上社交”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局面,甚至是让人产生自卑和自弃的心理,或者是因为盲目崇拜而丢失了自我的独特性。

还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优质社交应该是“向善社交”,而不仅仅是“向上社交”。人生在世知己难求,只要能够交到真心好友,能给自己带来帮助,不管是“向上社交”还是“向下社交”,其实都无关紧要。所谓的“向上和向下”本就是主观定义,优秀的人也有难以察觉的缺点,平庸的人也可以有鲜为人知的优点。很多时候,“向下社交”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甚至是获取更多的情绪价值。

价值交换

真正高效的社交,所有行为都围绕着我们提到的“价值交换”原理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社会是不需要社交的。凡是存在的距离,都是合理的。我们不需要刻意走近或走开,只需做好自己,该走近的早晚都会走近。

对每一个人来说,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上、更重要的人身上。将你该的、擅长做的事做到极致,自然就会把该吸引的人和事都吸过来。

最后我们用沈复作品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与君共勉!

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沈复 《浮生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