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晚8时,澳门永乐戏院内好戏连场,江澳两地的粤剧曲艺家轮番献演,为市民呈上一场文化盛宴。“在澳门能够看到家乡的粤剧,我感到亲切又开心。”澳门开平同乡联谊会副会长吴彩仙沉浸在表演中,享受着粤剧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彩表演,让大批戏迷过足“戏瘾”。

继江门站、开平站演出后,“珠水相连·粤韵同声”澳门—江门(开平)粤剧曲艺交流活动走进澳门,两地粤剧曲艺家再度同台“飙戏”、交流互鉴。活动由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江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澳门开平同乡联谊会联合主办,旨在通过粤剧和碉楼两张世遗名片的“牵手”,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轮番献演,群众过足“戏瘾”

锣鼓响起,台上开嗓,台下叫好!一首粤曲《幽媾》拉开活动序幕,澳门莲之都剧社的曲艺家唱腔情感饱满、韵味十足,为观众演绎了杜丽娘的魂魄回到人间与柳梦梅相逢的故事。随后,折子戏《隋宫十载菱花梦》、粤曲对唱《合兵破曹》等节目接连上演。“落花劫,残香断梗葬红尘”“我与你前生无冤孽,因何见我就发掹噌”……台上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你方唱罢我登场。来自江门市粤剧传习所、开平市曲艺家协会的曲艺家带着新编粤剧《碉楼》登场,再现早年江门华侨在异乡打拼的血泪辛酸、爱恨情仇、爱国情怀,以及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建筑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编粤剧《碉楼》。

澳门开平青年会会长方焕兴在开平自力村出生长大,对碉楼有着特殊的感情,观看粤剧《碉楼》瞬间勾起了他的记忆。“感到温暖又亲切,听到主持人说开平话,就像是回到家乡了一样。”他说。

据悉,粤剧《碉楼》是由祖籍江门开平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担任艺术顾问,由广州粤剧院于2010年创作排演的新编粤剧。2022年以来,在省、江门、开平各级合力推动下,粤剧《碉楼》启动复排。2023年,复排后的新编粤剧《碉楼》巡演在广州、江门、开平巡演12场,广受好评。

这次在澳门演出,《碉楼》余音袅袅,粤剧演员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尽展功架,让大批戏迷群众过足“戏瘾”。“花旦出场时,太让人惊艳了,长得标致,唱得又好。”吴彩仙称赞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折子戏片段。

“碉楼历史悠久,粤剧博大精深,两者相结合十分精彩、很好看,让我不断回忆起家乡的碉楼。”澳门开平同乡联谊会福利部主任李洁珍说,江门、澳门是一家人,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增进江澳两地的情感联系。

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编粤剧《碉楼》在澳门演出,不仅仅是盘活了一部经典剧,也是借碉楼和粤剧这两张世遗名片,展示了深藏在五邑大地的深厚的人文活力,成为江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抓手。

文化走亲,共绘湾区“同心圆”

文化是重要的黏合剂。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把粤港澳的民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粤剧曲艺交流系列活动为江门、澳门两地曲艺家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让两地的文艺之桥更坚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粤剧曲艺家同台“飙戏”、交流互鉴。

此次是《碉楼》主演苏洪武首次来澳门演出,“既开心又激动。”他说,粤剧是传统优秀文化,上百年来在这里起源、传承、发展。江澳两地的粤剧文化各有特点,通过交流能互相取长补短,希望日后有更多机会加强交流,携手弘扬粤剧精粹。

来自澳门的演员陈淑芬用“收获很多”形容此次交流。“前两场活动在江门举办,我们受到江门市民的热烈欢迎。此次邀请江门曲艺家来澳门,本地市民也能欣赏到优秀的粤剧,深化双方的交流。”她说。

江门与澳门两地在文化上的频频“牵手”,激发了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展现大湾区文艺界同频共振新态势,人文湾区“同心圆”的美好图景愈发绚丽多彩。

澳门开平同乡联谊会会长余焯源说,此次“文化走亲”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也搭建了对外展示华侨文化和开平碉楼的窗口,“我们会继续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江澳两地一水相通、血脉相连,文化同根同源,一直以来交流十分密切。交流活动将开平的碉楼文化带到澳门,进一步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互融、民心的互通。”方焕兴表示,澳门开平青年会将会积极搭建两地青年人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建“人文湾区”。

当前,江门提出着力打造“十张城市名片”。此次粤剧曲艺交流活动的开展,正是借助粤剧、碉楼两个文化IP,讲好江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擦亮“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国际传播的示范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等多张城市名片。

来源:江门发布

作者:蔡昭璐 郭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