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曾是朱德元帅的警卫员,数次保卫朱老总躲过敌人攻击,有力保障了中央高层领导的人身安全。他也是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英雄,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对待外人时,他总是说,自己叫冯自根,是山西晋城人。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四川广元县人,真名叫昝长林。

那么,这位老英雄究竟有过怎样的峥嵘人生?又为何要隐瞒身份与人打交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个赞,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少年从军

在昝长林的家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份退伍证明。这本已经有些泛黄的证明,不仅签着革命将军王近山河刘忠的签名,还详细写着昝长林的籍贯信息。

通过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昝长林是四川省广元县人,三十年代初期就加入了红军部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才退伍返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105岁的昝长林,遗忘了很多前尘往事,但在讲述起革命经历时,仍然思路清晰。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大致可以还原出当时的情形。

1918年,昝长林出生在广元县一户极为贫困的家庭中。兄弟姐妹共有八人,他是老五。孩子多,家里穷,这意味着他没有什么读书的机会,只能像哥哥姐姐们那样,在才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去给地主家放牛割草。

那时候,中华民国虽然已经成立,但仍然保留着封建时代的“皇权不下乡”弊端。穷山沟中,就是当地地主豪强们的大本营。作为最底层人民,昝长林一家只能过着受尽压迫,朝不保夕的日子。有时候被欺负了,都不知道该找谁做主。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稍微长大一点后,昝长林就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样的日子。恰巧,那时候红军路过广元县,和当地群众展开了深入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昝长林注意到,红军和其他部队不一样。其他军阀部队经过时,都是带着敲骨吸髓的架势压榨老百姓。可红军不仅不拿群众的东西,还主动帮助当地人挑水扫院子,看上去就像老百姓家里的孩子们,没有一点旧军队的恶习。

那时候的他,还不懂得什么是子弟兵,只是觉得跟着这样的部队,一定能推翻压迫。于是,年仅15岁的他,就主动到征兵处报名,要求加入红军部队。因为身体健康,意志坚定,很快,小小年纪的昝长林,就成了四方面军中的一员。

加入红军队伍后,昝长林不仅学会了识字,还懂得了什么是民族大义。当时,日本人早已经发起九一八事变,抢占我东北三省土地。红军的力量虽然相较于其他部队还很弱小,但并不畏惧日寇,而是在九一八当年,就立志要抗日救国。受革命思想影响,昝长林也几位痛恨日本鬼子,一心想上战场杀敌。

然而,加入部队后,昝长林没有等来杀倭寇的机会,却等来了国民党的围剿。为冲破封锁线,昝长林跟着队伍中的老兵们一起,拿起能使用的一切武器,拼命和敌人作战。并在这期间,积攒了大量作战经验,成了实打实的老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破封锁线以后,就是我们熟知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之路并不好走,因为大多数地方都没有人烟,部队后勤几乎断绝。为了填饱肚子,沿途上的野菜树皮机会被啃食殆尽,但仍然有大量战士被活活饿死。昝长林清楚的记得,长征时,他们队伍中一共有170多号人。可走完长征后,却仅活下来了三十多号。其中大多数人,都因为饥饿和敌人的追击,倒在了半路上。

昝长林虽然走过了长征,但也落下了一辈子的毛病。在爬雪山时,因为缺乏食物,他患上了雪盲症,此后一生都有一只眼不太好用,到晚年时,更是几近失明。

而比自然环境更恶劣的,还要数国民党的追击。在长征路上,昝长林参加了腊子口战斗,在堪称天险的地方,和敌人殊死搏斗,最后不仅冲破敌人包围圈,还歼灭了敌人一个团的兵力。

短暂甩掉追兵后,红军队伍得以加快脚步前进。最后终于在陕北落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退伍

他是朱德元帅曾经的警卫战士,也是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他就是革命战士昝长林。

到达陕北后,昝长林和战士们短暂休整,接着就投入到了残酷的抗日战争中。七七事变以后,日本打响大规模侵华战争,已经改编为八路军的红军队伍,更是立志要保家卫国。昝长林所在的129师386旅772团,就是抗战中的一股力量。因为武器装备不如日军,战士们就想尽办法,在战术上面转劣势为优势,尽量以围歼战的手段,尽可能多的歼灭敌人,让日寇不敢猖狂。

在娘子关南方村落中,昝长林两次充上战场,和敌人誓死搏斗,立下赫赫战功。但在第三次和日寇作战时,虽然也取得了胜利,但本人却被敌人炮弹炸伤,不得不转到延安后方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伤期间,昝长林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不仅自己学,还要和战友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由于学习速度快,加上革命意志顽强,又有战场上的战绩作证明。很快,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就被朱德总司令注意到了。等到昝长林伤好以后,中央将他派去位于洪洞的八路军总部。在这里,昝长林成为了朱德总司令的警卫班班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担任警卫班长虽然不用直面硝烟战火,但一些看不见的危险和考验却无处不在。当时,有人多混迹到根据地的敌特,会拿着金条诱惑昝长林,希望他能说出情报,最好直接威胁朱老总人身安全。还有些人伪装成老百姓,不断往朱老总附近靠,准备寻找时机发动暗杀。

昝长林当然不会被这些危险和诱惑吓倒。每当有人拿着金银财宝来诱惑他时,他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将敌人控制起来,交由相关部门审核处理。至于那些伪装成老百姓的特务,也躲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后来,朱老总需要横跨几个城市,到延安参加中央军事会议。一路上,不仅要面临山匪强盗的威胁,还要时刻警惕,会不会有人搞偷袭。毕竟,那时候毛主席和朱老总,都是国民党通缉的“要犯”,为买这两颗人头,他们可是给出了天文数字一般的悬赏金。

好在昝长林时刻保持着最高警惕,带领警卫班,一路保证了朱老总的安全。在这之后,更是多次出手抓捕敌特,有效保证了中央领导们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仗打得好,警卫工作做的也好,这让朱老总对他更加赏识。一段时间后,朱老总觉得,昝长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如果仅仅是留在自己身边做个警卫员,实在有些屈才。应该派去前线经过战火磨炼,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指战员。

在朱老总的推荐下,昝长林得以来到抗大学习。学习结束后,就进入部队,担任55团2营营长,率领七百多名战士,重创太岳军区附近的日寇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前一年,昝长林在一次战斗中,不行被敌人炸弹炸伤,被迫转移后方养伤。

因为根据地急缺药品,所以治疗手段比较简陋。伤势愈合后,昝长林股骨和腿骨仍然落下了严重后遗症,很难再重返部队执行作战任务。

组织上再综合考虑后,认为昝长林对革命事业立有大功,即便不能去前线,也应当调到后方参加文职工作。但昝长林在深思熟虑后,认为自己不能拖累组织,毅然决定退伍返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度晚年

他曾是朱德元帅的警卫班长,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却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换姓扎根他乡。

他就是昝长林。

1946年,养了两年伤,却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昝长林,毅然决定脱下军装。离开部队后,他本应该回到老家四川。但那时候的四川还是国民党那个占领地,情况非常危险。无奈之下,他只好来到当初养伤的山西晋城杏林村。

在杏林村居住期间,昝长林仍然没有忘记军人职责,平日里经常会帮助村内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一位姓冯的老人是烈属,唯一的儿子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昝长林得知后,十分同情老人经历,便主动给老人养老送终。老人暮年重获送终人,自然欣喜不已,决定收昝长林为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这以后,昝长林就正式更名为冯自根。

因为有了牵绊,冯自根舍不得再离开这里。加上老家还有七八个兄弟姊妹给双亲养老,他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就在杏林村扎根定居,娶妻生子。

此后几十年间,冯自根老人一直守在这里没有离开过。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在2008年之前,他每个月可以领到11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以及一些伤残补助。从2015年开始,冯自根身为老红军的伤残补助和生活费就涨了很多,全年可以领取八万多元。

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但冯自根年轻时留下一身伤,老了以后经常会遭受病痛折磨。他的左手被子弹打穿过,经过70年的劳作,掌骨已经严重变形,连握筷子都艰难。眼睛因为爬雪山时得过雪盲症,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白内障,且无法做手术。其中一只眼球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尝尝干涩、发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身上曾经被炸伤的地方,更是经常疼痛,天气稍微一变,就会发作。

但仅管如此,冯自根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从不因为这些问题产生烦恼。如今,老英雄已经105岁了,仍然健在。

在这里,让我们祝老英雄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了,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加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