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依然是6月15日,从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出来,我们漫步在林荫大道,耳畔是雨打风轻拂树叶的呢喃。穿过那片绿色的心脏,圣玛丽大教堂如同一位沉睡的巨人,隐隐显现出它雄伟的轮廓。远远望去,它那金黄色的石塔和哥特式的飞扶壁,与阴郁的天空相映,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此处凝结成了永恒的风景。

悉尼圣玛丽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圣玛丽天主教堂大教堂”,是悉尼天主教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1842年,新南威尔士第一位天主教主教约翰·毕丁(John Bede Polding)奠定了这座教堂的基石。这里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也是一座艺术与建筑的奇迹,见证了悉尼从一个殖民地小镇成长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入教堂,感受到一种凝重的气氛,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这座教堂于1821年动工。那时,只是简陋的石制建筑。更为不幸的是,1865年的一场大火将它吞噬殆尽。站在这历史废墟之上重建的教堂间,我心中不禁浮现出当年火光四射的情景,也能够感受到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坚定决心。

现在的圣玛丽大教堂,是在原址上重建的第二座教堂,由英籍建筑师威廉·沃德尔(William Wardell)设计。他在哥特复兴风格中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使得教堂既保留了传统的庄严肃穆,又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与华丽。1868年,在毕丁主教的亲自祝圣下,新的教堂正式奠基。这座教堂的建设经历了60多年,最终于1928年竣工。其塔楼则是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才得以完工,为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增添了最后一笔壮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堂里,异常宁静。宽阔的中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无比庄严,两侧的飞扶壁如同张开的翅膀,将整个空间拥抱在其中。彩色玻璃窗的光辉洒在大理石地面上,仿佛时光的碎片在教堂的角落中闪烁。这些彩色玻璃窗描绘了《圣经》中的场景和圣徒的生平,每一块玻璃都诉说着一段虔诚的故事。

主祭坛中央的十字架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背后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玛利亚像。祭坛的设计是典型的哥特复兴风格,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和雕刻。站在这里,仰望那高耸的天花板和雕刻精美的扶壁,仿佛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从这石头中升腾而起,直达天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无缘登上教堂的钟楼,只能仰望。据说,钟楼顶端可以俯瞰整个悉尼,繁华的都市景象尽收眼底。这里,不仅是一个观景台,更是一个时间的见证者。1868年,第一块石碑被安置在此处,经过漫长的岁月,这座教堂见证了无数的历史瞬间。从19世纪的殖民时期,到20世纪的现代化建设,再到21世纪的国际化大都市,悉尼在钟楼的注视下不断变迁,而教堂则始终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城市。

如今,圣玛丽大教堂不仅是一座宗教的圣地,更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每年,教堂都会举办各种音乐会和艺术展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教堂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这些都是悉尼天主教历史的见证者。走在教堂的走廊里,欣赏着这些古老的珍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

有意思的是,教堂里四处张贴着“禁止照相”的告示,但管理者对明着、暗着举着手机进行照相的人“视而不见”,反而是对那些带着帽子的参观者微笑着,要求他们摘下帽子。这也是一种对神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走出教堂,再次回望那巍峨的塔楼和精致的飞扶壁,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与感动。这座教堂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一座凝聚了无数人心血与信仰的圣殿。

踏上归途,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教堂的钟声仿佛仍在耳边回响,回荡在悉尼的天空中,久久不散。这次圣玛丽大教堂的游历,不仅让我领略了建筑的美丽,更让我在心灵深处似乎找到了一份宁静与虔诚。在这座教堂中,时间仿佛定格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而我,则置身于画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