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绣艺术渊源肇始于唐朝,有确切文字和实物记载的至少有600年历史。现在已经列入“青绣”范畴的湟中堆绣,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有一个知名的“堆绣之家”——父亲徐全熙是堆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儿子徐耀春、儿媳史生萍乃至全家老小都有一手好的堆绣技艺。全家都是手艺人,徐耀春一家人还开起文化艺术发展公司,把堆绣等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人,学徒中有下岗职工、无业残疾人等群体。徐耀春说,“大家都说我在办公益事业,其实我有私心——堆绣这么好的宝贝,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只有更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技艺,她才有可能根深叶茂、万年长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传承人徐耀春正在教员工制作堆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堆绣作品制作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创作中的堆绣牡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品堆绣牡丹。

父亲徐全熙做了五十多年堆绣,儿子徐耀春做了三十多年堆绣,父子的堆绣作品一幅比一幅更完美,精心制作的堆绣卖出了“真金白银”。但堆绣的未来并不清晰,和众多非遗技艺一样,堆绣艺术在发展中既有传统的束缚,也有时代的困惑。非遗技艺背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之路。费尽心血教“出师”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跑到大城市打工去了:“我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何必受这份辛苦!”徐耀春痛定思痛,再不改变,堆绣卖出再多的钱也没有,早晚得断在这代人手中!

多条腿走路,多种经营才能搞活。徐耀春的妻子史生萍既是一名堆绣高手,也是湟中地区的镶丝珐琅工艺名家。夫妻二人打破传统藩篱,创新地将堆绣、镶丝珐琅作品的创作题材扩大,招收学徒的规模和范围也同步扩大,创作上“兼收并蓄”,传承上“广种薄收”。二十多年来,一家人先后在湟中地区培训过上千人次的学徒,教堆绣、教镶丝,既收未就业的年轻人,也收没有任何技能的残疾人,条件只有一个:“肯学,愿意干!”堆绣精品“订单式”创作,客户有需要提前下订单,公司的高手齐心协力去完成;文创工艺品小挂件小配饰,由技术规范的师兄师姐把关,学徒可以参与制作,主打一个“在动手中提高”。在青海全熙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无论学徒还是技术总监,每个人的每一滴汗水都有回报,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浪费。

徐耀春一家人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带领学徒们创作的精品堆绣和镶丝工艺品,在海内外收获了大量好评和后续订单,并持续在北美、欧洲等地的展览上收获荣誉,为中国非遗争了光,为青海扬了名。

徐耀春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带动一大批农村妇女、残疾人参与制作生产湟中堆绣、河湟彩绘、河湟刺绣、唐卡等民间手工艺系列产品,既帮助这些低收入群众增收,又让堆绣艺术和镶丝珐琅艺术得到传承。人们常说,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才不会干涸,而徐耀春所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欣赏这门非遗技艺并亲身参与其中,把湟中堆绣艺术推向世界和千家万户。指着正在建设中的湟中堆绣艺术展览馆和传习所,徐耀春说,“一家人挣那点钱,全投进去了,但无怨无悔!未来,更多人将有机会走进展馆欣赏湟中堆绣艺术魅力,走进传习所学习堆绣技艺并参与制作,让堆绣艺术长青,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努力了!”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崔永焘

编辑:党成恩 责编:鲁东 监制: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