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文化旅游在国内快速升温,在博物馆面前常常是乌央乌央的队伍,不久前上海博物馆放出被誉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早鸟票后,瞬间被抢空,热度堪比周杰伦演唱会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抢到展览门票,在观展时自然少不了各种拍照留念,但博物馆环境与日常不同,很多文物还覆盖了玻璃罩,反光非常厉害。在博物馆里如何用手机拍摄出大片感在,这里准备了8点小技巧。

一、避开反光

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多会覆盖一层玻璃罩,结果把室内光源反射到手机镜头之中,遮盖了文物部分特征。要避免或是减少反光,有三招可以用。

1. 用更长焦距拍摄,下图分别是23mm、45mm焦距拍摄的照片,拍摄时镜头紧贴玻璃。镜头焦距越长,视角越狭窄,能进入到镜头的反光越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紧贴玻璃拍摄,长焦不是万试万灵,下图分别是使用14mm超广镜头与23mm主摄拍摄大型文物,超广镜头视角虽然更广,达到了114°,但得益于紧贴玻璃,避免了产品顶部出现反光,文物完整性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调整拍摄角度,如果紧贴玻璃、使用长焦拍摄都无法避免反光,这时得调整拍摄角度,下图是相同焦距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在调整角度后,玻璃反光大为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手要稳

为了让观众能够看清文物细节,博物馆会精心进行布光,可即使如此,博物馆照度还是不高,结果造成快门速度低、照片容易糊掉。得益于光学防抖技术,手机在低照度出片率提升不少,但是一不小心还是会出现糊片现象,所以拍摄手一定得稳,尤其是使用长焦镜头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边手动糊掉的照片

三、避开强光

在今天,手机镀膜技术已经进步不少,甚至部分品牌用上了蔡司T*镀膜。但博物馆强光源不少,在直射镜头时依然会带来鬼影、眩光,如果在拍摄时画面出现强光源,可以尝试调整拍摄角度,以及用文物遮挡强光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曝光补偿

在博物馆中会经常遇到整个色彩较暗或是较亮的文物,想要照片效果更好,要谨记“白加黑减”的法则,手动调整曝光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特写,再特写

和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不一样,在博物馆中拍摄文物时,我们既不能让文物动起来,也不能等候日出日落带来最美的光线,如果想拍出与众不同的文物,得采取其它策略——用长焦镜头拍摄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件文物都有其精华,比如说佛像,其头部的表情、神态往往是其精华所在,长焦镜头特写能很好捕捉到脸部细节,这招尤其适合拍摄塑像、雕像、青铜器等细节丰富又具有立体感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选择合适背景

为了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有些文物是立在展馆中间,观众能够从四面八方看清其细节所在,这却给拍摄造成难题,比如下图中黄金器皿背景中出现黄黑色衣服,显得文物一点也不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调整拍摄角度,二是等,等待背景中身穿黑色衣服的人出现,这样金光闪闪的文物自然变成画面中的焦点了。

七、利用场景

为了更好地向观众说明文物的时代背景、用户,有时博物馆会为文物搭建一些场景,在拍照时记得好好利用这些背景。比如下图,要让背景填充满整个画面,若是露出顶部天花板,画面感会差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人像虚化

看到人像虚化这个四个字,相信不少人会有疑惑,这也能用于静物摄影么?能,而且非常好用。比如下图的藏族面具,一旦采用人像虚化功能后,照片的高级感立马上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边采用人像虚化功能拍摄

人像虚化不仅适合拍摄面具有一些人脸特性的东西,桌上的小摆件也有不错的效果。不过人像虚化功能不是100%成功,同一参数设置下拍摄效果也有差异,需要不断进行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手机摄影技术发展,其拍摄质量大大提升,即使是博物馆这种暗光环境,用户只要掌握正确的技巧,也能拍摄出大片。下面是一些使用手机拍摄的博物馆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