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谆谆嘱托寓意深远。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大运河流经8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十年间,沿岸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造就生机勃勃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让古老的大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十载蝶变 再塑繁华——千年运河书写时代新篇

生态巨变:水质变清风景如画

仲夏时节,碧波荡漾,杨柳拂岸,位于京杭运河畔的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里,游客如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12日,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座石拱桥上游览。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大运河沿线,曾几何时,污水无序排放,河段遭受严重污染,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有些河段几度干涸断流。

"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喝清澈的运河水,三四十年前,工厂废水、生活污水直排运河,搞得河水发黑发臭。"在桥西生活了70多年的老居民柴选法回忆起那时情景,常常感到心痛。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运河沿线省市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干涸的河段重新过水,黑臭的河水逐渐变清。如今,每天都能在家门口看到运河风景,老柴说:"现在的运河越来越美了!"

在杭州市拱墅区,多年来开展的截污、清淤、雨污分离等系列工程,大大减少了运河的污染源。区城管局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范能说,全区对老式楼房实施雨污分离,中心还开展生物治水实验,用河蚌吸附水中富余有机质,"治水真是下了‘绣花功夫’"。

运河沿线的多座城市经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岸绿、水美、人和、业兴的运河生态重现。2022年4月,在水利部和京津冀鲁4省市联合协调下,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4月24日,游客在浙江省绍兴市安昌古镇游玩。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这些年,年过花甲的杭州民俗画家吴理人走遍了运河沿线,笔下的民俗画里既有他对昔日运河的回忆,又有今日运河的新貌。"北京通州、天津杨柳青、山东微山湖、江苏扬州邵伯古镇、浙江绍兴安昌古镇……从北到南,我都画过,现在的运河水更清、岸更绿,越来越美,我一画就收不住笔。"吴理人说。

文脉传承:继往开来传古今

穿越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运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古运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正在展出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文物,绝大部分为首次展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处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留根说,申遗成功后,运河考古工作持续推进,不断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实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4月23日,游客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徐嘉懿 摄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强对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了22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一处处运河遗址得到了保护和展示,使古老运河更富魅力。

北京通惠河上的永通桥已有近600年的历史。2021年起,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对永通桥的修缮工程,剔除了桥面上的沥青,对石桥进行了整修。今年端午假期前,经过整体修缮的永通桥正式对公众开放,其历史风貌得到恢复,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遗产保护措施不断细化,"百工"传道后继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船在沧州市区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上行驶(2024年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在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东光铁佛寺等景区设立非遗专区,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人的传承评估,建设了吴桥杂技学校等非遗培育基地。在京杭运河边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已持续开展了12年,成功培养出3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4名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和一大批中高级工艺美术师,薪火相传,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发展。

悠悠大运河,南来北往客,无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运河两岸生根开花。"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遗产之河、文化之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专家组成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说,"对大运河的保护、守望和传承,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弘扬。"

业态焕新:经世济民通天下

流淌了千年的运河,如今依旧在为两岸人民造福。

作为活态线性文化遗产,从古代漕运到今天的沿线文旅产业带,大运河沿线城市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正在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在杭州市临平区东湖村,"新运河"与"老运河"在此交汇,一艘艘货船正转入"新运河"——这便是去年7月开通的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据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统计,近一年来有2.6万多艘次船舶通过运河二通道,其中重载船舶货运量达到1700万吨,既缓解了大运河杭州市区河段的交通压力,也有利于保护杭州市区河段的诸多遗产点。

水运是大运河的基础功能。仅大运河江苏段的年货运量就超过5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的年货运量,水运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的特点在运河上更为凸显。记者在运河沿线看到,不少港口为停泊的货船增设了供电设施,许多货船在驾驶舱顶上安装了光伏电池板,船家的生活用电不再依靠船上的柴油机发电,减少了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7月18日,首批通航货船进入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驶往钱塘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科技赋能为运河航运带来新活力。在大运河苏北段两岸,每隔2到3公里就有一根装有多套传感设备的"白杆杆"。运用智慧监测系统和智能调度系统,苏北运河各处船闸的平均利用率从70%提高到80%以上。

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美好生态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条条生态景观带、文旅资源带在运河沿线不断集聚。

今年2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通过5A级景区验收。它以运河为轴串联起多个景点,面积是颐和园的2倍多。在相邻的运河商务区,约2.3万家企业注册入驻,初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10日,市民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杭大运河岸边观看赛龙舟。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浙东运河一路向东到宁波,奔流入东海。河海联运,宁波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港通天下、物畅其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杭州运河广场,印刻着十个大字"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华芳说,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运河始终在造福两岸人民,值得一代代人全力守望呵护。

文字记者:邬焕庆、方益波、冯源、蒋芳、白林、罗鑫

视频记者:王怿文、李涛、宋立峰、夏子麟、房宽

海报设计:盛瑞丽

编辑:姜潇、刘梓桐 、戚文娟 、马晶、王文源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