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的重大变化,聚焦高校国之大者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网络文化育人能力。为此,要切实发挥融媒体平台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大力提升校园融媒体的思想引领力、文化服务力、情感黏合力,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主动权和实效性,这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更多青年学生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的重大变化,聚焦高校国之大者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网络文化育人能力。为此,要切实发挥融媒体平台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大力提升校园融媒体的思想引领力、文化服务力、情感黏合力,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主动权和实效性,这也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更多青年学生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的现实需要。

提升校园融媒体网络平台的思想引领力,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校园融媒体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构建校园融媒体中心,完善学校全媒体传播体系,既要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需求,又要着力提升校园融媒体网络平台的思想引领力,在“平常、经常、非常、日常”中传道授业解惑。一、强调日用而不觉,将理论宣传教育融入“平常”。依托多层次网络载体平台,开辟一批有政治高度、有理论深度、有历史厚度、有知识丰度、有情感浓度的专栏策划,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万千师生,筑牢学生思想根基。二、善用网言网语,将网络热点阐释融入“经常”。用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热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成吸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新闻、喜爱的推送产品,提高其思想性、及时性和感染力,在师生群体中维护好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致力同频共振,将网络作品创作融入“非常”。围绕特定宣传主题、重要时间节点,设置议题、开展策划、进行创作,提供有深度、有力量、有影响的思想精髓,着力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四、突出育人导向,将网络人才培养融入“日常”。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要在学生群体中选拔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学生骨干,用党的科学理论、初心使命武装和感召青年,引导他们协同做好网络育人工作,让他们在网络思政的传播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校园融媒体网络平台的文化服务力,涵育学生家国情怀。校园融媒体是传播校园健康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搭建文化育人大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校园融媒体网络平台要聚焦重大成就、时事热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朋辈引领,善于运用小切口讲出好故事,善于运用小事例描摹出大情怀,善于透过普通人展现真善美,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校园,不断培育和创作富有时代感、职业特点和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产品,提升文化服务力,涵育学生家国情怀。一、聚焦爱国,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通过举办读书节、文化节、合唱节、礼敬中华主题宣讲、征文、演出等特色活动,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二、聚焦爱校,强化大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认同。发挥好校史、校训、校歌、校风等文化资源的价值引导功能,激励全校学生坚定信念、奋发向上。三、聚焦爱人,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劳动锻炼等,塑造学生品格和行为准则,振奋起青年人的精气神、增强集体组织的精神纽带,指引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提升校园融媒体网络平台的情感黏合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校园融媒体是维系学校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要深入研究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思维特点,根据师生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对校园融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进行整体定位,从有针对性的分众传播、小众传播,到实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从而提升校园融媒体的黏合度,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和公信力,更好地满足师生校友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走向成功。一、主动融入青年学生的“圈层”,打造破局入圈的圈层文化。树立互联网思维,面向青年学生网络圈层,以学生网络宣传员、评论员、信息员骨干为主体,建设网络社区,构建平等互动学生发展空间。二、主动探索新型传播方式,创造激发兴趣活力的信息载体。要开拓微信、抖音、微博、B站、视频号等平台矩阵传播路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短视频为新型传播赋能,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等融媒手段让青年学生乐于分享,寓教于乐,产生共鸣,形成共情。三、主动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营造开放包容的思想环境。建立校园融媒与学生的倾情对接,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增强融媒服务功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提高体验感和参与度,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友好环境和畅通空间。

(作者强飙系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