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第十届欧洲议会选举投票结束,公布的初步计票结果显示,中间偏右的欧洲人民党党团、中间偏左的社民党党团和持中间立场的复兴欧洲党团分别保持欧洲议会前三大党团地位。但与此同时,右翼和极右翼势力席位有所增加,法国和德国等一些欧洲大国执政党表现不如极右翼政党。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这一选举结果基本符合预期,显示了欧洲各国民众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他指出,欧洲从政界到民间,对极右翼还是有所防范。

这是英国正式“脱欧”后举行的首场欧洲议会选举,也被视为影响未来五年欧洲政策走向的重要事件。欧洲议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等欧盟机构领导人也将面临换届。

作为欧盟核心机构之一,欧洲议会承担着监督、预算、咨询和批准新立法等职能。近年来,随着欧盟机构的改革,欧洲议会的权能不断增强,对欧洲政治生活的影响愈发凸显。此次议会选举也为我们观察下一阶段欧盟的政治格局与对外政策提供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接受采访时表示,“右转”已成为欧洲政治的既定事实,随之带来的将是进一步内向保守与排外的政策倾向,但现在欧洲主流与极右翼政党之间处于一种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关系,既有斗争和对抗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融合的方面。与上一次选举相比,本次选举的背景更加复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的持续,以及欧洲各国民众生活成本的上升等因素无疑都将对选举产生影响。

关注欧洲问题的人都注意到,最近两年欧洲内部抗议示威不断:多国农民持续抗议凸显欧盟农业政策的困境与失误;新冠疫情后续叠加俄乌冲突加剧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一些行业罢工此起彼伏;巴以冲突进一步撕裂欧洲政坛和社会;荷兰极右翼自由党在国内选举中获胜引发欧洲上下恐慌……这些都令人深感欧洲正陷入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社会波澜暗涌的“失序与迷茫”。近年来欧洲屡遭危机、深陷多重困境,主流执政党总体上应对乏力,为极右翼崛起提供了机会。

极右翼政党的崛起,无疑意味着未来欧洲内政和外交政策走向的重大变革。他们的主张通常都带有民粹色彩,如反移民、反全球化、维护民族利益优先等,这与欧洲过去数十年推行的自由主义路线背道而驰。一旦极右翼政党掌权,势必会掀起一场"去全球化"的逆流,甚至可能影响到欧洲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些政客们真的掌权,他们将大幅调整欧洲对外政策的方向,转而与俄罗斯等"另类"大国改善关系。这无疑会对欧美关系造成严重冲击。

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旗下27个成员国在利益分配、移民问题、主权争议等问题上常常产生分歧,而这正是极右翼民粹主义者可乘之机。他们常挥舞"民族主义"的大旗,鼓吹"本土优先"的口号,混淆视听,令一些民众对欧盟产生了不信任感。这次选举中,法国的"国民联盟"和德国的另一极右翼政党"另一选择"分别获得了法德两国的最高选票,可见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尽管欧洲人民党仍是最大赢家,但它的席位并未像预期那样大幅增加,说明右翼力量正在遏制其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简直就是美国的新型殖民地。政治外交上,法国严重依赖美国,几乎没有独立自主做主的空间。经济上,稍微有点技术实力的企业,很多都已经被美国收购,甚至搬离法国迁入美国了;而且还要不断地被美元潮汐收割。因为俄乌冲突,法国又不得不付出过去数倍的代价获得能源。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右翼化,会使得欧盟更加分裂,美国更加不容易绑定欧洲国家站队美国,这给我们更大的空间逐个击破,总体对我们有利。

在欧洲,主张中欧合作是主流声音,但同时也存在一股反华势力。这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刻意夸大中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分歧,一味渲染中方在中欧合作中“占了便宜”,设法阻挠中欧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特别是在当前欧洲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升温的背景下,这种噪音似乎找到了空间。从阻扰中企赴欧投资,到用关税打压中国电动汽车,“逢中必反”成了欧洲某些人的政治正确。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表示,欧方做法涉嫌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中方保留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的权利,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欧方多项“补贴”指控存在不实成分,涉嫌“猎巫”举动。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数次听证会上,中企及有关方面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但欧方均未给予回应,也未纠正其错误做法,使听证会形同虚设,欧盟中国商会对此深感遗憾和担忧。欧盟中国商会同时指出,欧方在调查中还未能充分履行透明度的有关要求,对于所谓补贴如何造成欧盟产业实质损害或者损害威胁的调查,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让各方对调查方法、路径以及结果都怀有强烈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欧盟潜在关税的影响,将难以阻碍中国车企出海步伐,或许本土化是最好的应对。陈庆认为,大多中国车企对电池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有预期,而且从出口布局来看,基本所有车企首站出口建厂都在东盟国家,充分考虑了地缘和关税风险。欧盟关税落地后,车企会考虑自身发展战略,决定是否在欧洲当地建厂。值得注意的是,欧委会在6月12日预披露的临时关税并非最终结果,这也为解决贸易争端留下了数个窗口。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已多次阐明立场,这起反补贴调查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欧方在调查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合规的做法,指控的所谓“中国补贴项目”也根本站不住脚。林剑说,中方敦促欧方尽快终止调查,避免损害中欧经贸合作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如果欧方一意孤行,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