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夏至

极致的夏日中总有极致的景色

从一幅画里感受古人的度夏松弛感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竹梧消夏图》

他以“消夏”为题

完成了一幅命题作品

《竹梧消夏图》

如同一篇命题作文

紧紧围绕“消夏”这一主题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眺

是远山苍翠掩映于云霭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观

是茂林修竹 生机勃勃

在林荫深处

还有两位隐士端坐在绣墩之上

真真的“静坐竹林听风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面最前方

是一座四角攒尖亭

亭内立着一块屏风

画着山水景色 风格率意

在水榭边 一位长须高士倚栏而坐

羽扇罗衫 若有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梧消夏图》构图沉稳 层次丰富

景物清晰 色泽明丽

山形线条的勾勒

方折与圆劲并用 和谐统一

是明中期古典艺术风格的佳作

人人都“消夏”

凭啥他的画最出圈?

消夏是人们在夏季的一种生活常态

也是古代绘画圈里的“高频词”

既然主题是消夏

画面内容当然是以夏日闲暇的景象为主

因此“消夏”主题的画作

不仅再现了古人消夏生活的方式

还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具体面貌

既然“消夏”是个热门选题

这幅消夏图凭啥出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梧消夏图》的作者

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仇英

字实父 号十洲

他擅长画山水、人物、楼阁

常用文人画的笔墨意韵

将山水、人物融为一体

与沈周、唐寅、文徵明并称为“明四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梧消夏图》的右下角处

有楷书“仇英实父制”

并有“实父”朱文篆书方印

但是因为仇英画作的真迹存世量少、画工精细

所以成为历代收藏家的“心头好”

我国著名绘画鉴赏、收藏大家吴湖帆先生

在《竹梧消夏图》中题跋称

“清峭流丽,锋颖如棱,乃是十洲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静静地端详着这幅《竹梧消夏图》

仿佛能够听到

风吹过竹林刷刷的声音

凉爽感扑面而来

古画里的消夏时刻

三个关键词拥有同款清凉感

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古代

古人到底有哪些消夏小妙招?

三个关键词拥有同款清凉感

01高卧取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朱瞻基绘《武侯高卧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武侯高卧图》描绘的

是诸葛亮出茅庐辅助刘备之前

隐居南阳的形象

修竹丛下

诸葛亮袒胸露怀 头枕书匣

躺卧在草地上

神态安逸

主打一个心静自然凉

02林荫消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董邦达绘《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描绘的

是崇山峻岭、溪水潺潺的郊外

乾隆坐在石案旁看童子烹茶

石案上有茶杯、弦琴和书本

处处体现着世外桃源的清幽雅静

度夏松弛感拿捏到位

03水阁纳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纳凉观瀑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纳凉观瀑图》中充满了夏日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水阁掩映在葱郁的翠树秀竹之中

远处是峭壁坚崚 飞瀑如练

溪流急湍击石 清波拂岸

在水阁中间

一位身着白衣的高士踞席而坐

他凝视潺湲 若有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 避暑消夏的观念古来有之

先秦时以“避暑”指躲避酷暑

汉代又引申为到凉爽的地方居住

明清时 “消夏”“消暑”开始频繁地被使用

从最初避暑消热 侧重身体凉感

到以消遣休闲方式度过夏天

强调的是精神心境自适

消夏避暑词义的变化

与古人消夏的习惯变迁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光半夏 日子悠长

希望你在最长的白昼日

与所有美好不期而遇

来源|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