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从书:溯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唐代名将李光弼的传记,也是研究其生平事迹的学术著作。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论实际战绩,李光弼在郭子仪之上,“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指挥的太原保卫战、河阳之战、怀州之战精彩绝伦,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然而,相比郭子仪的风光无限,李光弼的际遇则显得落寞冷清。唐史专家马驰先生致力于唐代蕃将的研究,本书为其代表作之一。书中考订了李光弼的家族世系,纠正了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满含同情地叙述了这位名将光辉而落寞的一生,对其生平事迹及兵法战略作了严谨的考证与评述。全书叙事严谨、行文简洁,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李光弼的个性与行事风格。书后还附有五篇关于唐代蕃将的专题论文,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以李光弼为代表的唐代蕃将群体。

【作者简介】

马驰(1941—2019),河南省鲁山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和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中国民族史和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曾与同事合编《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共15册400余万字,双获国家民委于1989年颁发的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他20世纪90年代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发展(隋唐时期)”,出版专著《唐代蕃将》《李光弼》,其中《唐代蕃将》获陕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被中外学者誉为蕃将研究的权威专家。

【名家推荐】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功最大的自然数到郭子仪和李光弼。论实际的战绩,李光弼往往独当一面,所获更多。可是后来的际遇却并非相同,郭子仪位极人臣,李光弼仿佛与王朝还稍有些嫌隙。马驰同志以其多年研究心得,使旧史不稍详尽处得以充实,李光弼当年荡平叛乱的功绩,不致多所湮失。同时澄清了有关李光弼父族、母族及其本人诸多历史迷雾,纠正了两《唐书》、《资治通鉴》诸书籍中的某些错误,是值得称道的。应该说,马驰同志此书并非等闲的作品。

——史念海(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李光弼是平复安史之乱、挽救唐朝命运的重要将领,其实际战功在郭子仪之上,而其生前境遇和身后声名却落寞寂寥,远不能与郭子仪相比,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不同的结果?性格、身世、做事风格?本书将一一揭晓。

李光弼是唐代著名的“蕃将”,马驰先生是唐代蕃将研究的专家,《李光弼》及附录“唐代蕃将考论”,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唐代的蕃将群体。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两个楷洛

第二章 亦李亦武

第三章 族出“去闾”

第四章 “幼不嬉弄”

第五章 边上名将

第六章 重返故镇

第七章 挺进敌后

第八章 保卫太原

第九章 相州之战

第十章 治军“朔方”

第十一章 河阳之战

第十二章 邙山之败

第十三章 徙镇临淮

第十四章 系心“圣朝”

第十五章 蕃将世家

第十六章 “临淮遗法”

第十七章 光弼现象

附表一 李光弼事迹系年表

附表二 李光弼家族世系表

附录一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附录二 《金石萃编·李光弼碑》考证及按语

附录三 云麾将军李府君神道碑

附录四 唐赠范阳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铭

附《唐代蕃将考论》:

史道德的族属、籍贯及后人

李谨行家世和生平事迹考

铁勒契苾部与契苾何力家族

沙吒忠义的族出及事迹考

《旧唐书·黑齿常之传》的补缺和考辨

【前言】

近年来,海内外兴起一股强劲的郭子仪热。不仅欧美东南亚有郭氏宗亲联谊会,秦晋等省亦纷纷建立起郭子仪研究会之类的民间团体。一些学者更不甘落后,有关郭子仪事迹的专著也接踵出版。

“尊祖重亲”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我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具体表现,更是我炎黄子孙有着强大的民族内聚力的最好说明。所以,对郭子仪热现象,我们无可非议。

然而,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的李光弼,非但被唐人冷落,就是今天,亦很少有人哪怕是对他“一瞥”。

这很不公平。

李、郭齐名于平安史之乱,但若以军事成就论,二人实在不应放置于同一个层次。郭子仪带兵松松垮垮,“一败于清渠,再溃于相州”,连其心爱的部将都难以为他开脱屡战屡败的责任。李光弼则不然,他“治师训整”,号令严明,当他取代郭子仪为帅后,“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云”(《新唐书·李光弼传》)。故其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所以明代的思想家王船山评价说,“以战功论,李光弼奋其智勇,克敌制胜之功视郭为多”(《读通鉴论》卷23)。

笔者自小爱抱打不平,时值今天犹牛脾气不改。所以在读史到“李光弼危疑愤郁,以陨其生”(《通鉴》卷263)时,遂掩卷叹息,数载不能释怀。当读到“与李光弼齐名”,但“威略不逮”的郭子仪,“家人三千”,“良田美器……不可胜纪”,“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侈穷人欲”,“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两《唐书·郭子仪传》)时,又忿然不平曰:“朝廷何厚此而薄彼!”当看到今人对郭子仪亡灵顶礼膜拜,对其生平事迹撰述无穷时,遂亦跃跃欲试,决心撰写一本关于李光弼的书。

在这里,我想声明一点:对李、郭战功的比较评价,是就史实而言,本人无意于“抑郭扬李”,请郭氏宗人莫要误会。其实,子仪公是个同谁都能共处的可爱的好好先生,他不敢得罪皇上,亦不屑结怨权宦,更不愿严治麾下的骄兵悍将,连对儿媳妇都迁就退让。所以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中关于他的口碑极好。而李光弼却处处事事讨人嫌。他治下之严,几近于冷酷,“每校旗之日,军士小不如令,必斩之以徇”,至有“心破胆裂者”(《旧唐书·郝廷玉传》);他既不愿讨好宦官,亦敢于同天子持不同意见;他对妻子儿女更是寡恩少情,因忙于公事,他可以数过家门而不入,临终时竟将爵封拱手奉还天子,理由是,“若使无功之子嗣守素封,臣赴下泉亦不瞑目”(《册府元龟》卷409),致使薨后幼子“少无所倚”,靠他人提携仕进(《全唐文》卷738)。如此“薄情寡恩”之人,难怪有那么多人不太喜欢他,乃至在他身染绝症行将正寝时,皇上犹怨他“迁延不至”,史臣讥他有“不释位之诛”(两《唐书·李光弼传》)。

笔者因治隋唐民族史,加上天生的倔脾性,遂爱屋及乌,对李光弼情有独钟;早在十五年前就曾酝酿写一部洋洋数十万言的《李光弼事迹考》。但志大才疏且惰性十足的本人,竟至多年过去,依然忙于身边琐事,不曾在“纸上谈兵”上下过功夫。恩师上官鸿南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屡屡促我动笔蒇事。由是懒人忽发奇想,曷不请文字功夫极佳的上官师之助共操其劳。可是,上官师自有公事缠身,更无余力指导。直拖至今年春节,上官师又一次动问,才觉得不容再迁延下去。此外,严师史念海先生以85岁高龄,犹笔耕不止,于不言中对弟子们鞭策,在无声中给笔者以激励。还有恩师牛致功先生,亦多次关注此书稿的完成。所有这些构成了笔者撰此小书的基本动力。于此,向恩师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多次搬家,十年前积累的关于李光弼的资料,或被家人一火焚之,或被当作破烂随意处理,及至动手,才感到这是在做无米之炊。无奈只好随手拈来两《唐书》、《通鉴》中的材料,勉强联缀成篇,其分量之不足,学术性之不强,自当不言而喻。

这本小书共十七章,分别就李光弼的族出家世、生平事迹、所处历史环境作了某些考证和评述。虽无太多发明,但并不拾人牙慧;如果从填补研究空白和抛砖引玉上考虑,它也许还有点价值。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将此小书敬献给读者。

马驰

1996年4月3日

于陕西师大34号楼八方书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end •

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