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考,学校教室要用作考场,晗哥放了4天假回来了,母子相见,分外欢喜。

欢喜之余,又有一点担忧。这可是放4天假啊,按惯例,不用脑补就能想象这4天会怎么过,回家大概率是玩手机或看视频到睡前,然后次日睡到日上三竿后,磨磨蹭蹭吃饭,继续看电视。

一天大概会写个半张卷子或连书本都摸不到。更何况是期末考试前的四天呢,再加上返校之后没有复习时间,直接就是考试了。

想到这,我隐隐有点焦虑,但一时又没有找到跟孩子商量如何更高效学习的突破口。

想说又不敢说,不说又有点着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忍到了晚上吃饭时,问孩子这四天假有什么安排吗?孩子说他想明天去初中看老师。

听到这,我顺势接他的话,你们初中离图书馆还挺近的,要不咱们看完老师去图书馆写作业吧,像前几次在家写作业效率不是很高。

孩子听我这么说,说去图书馆也行,不过明天再说吧。

我一听孩子还没定下来要不要看老师这个事,我便提醒他:要不要今晚就跟老师约一下时间,明天万一老师不在学校呢?

孩子一听我这么说,瞬间火了,来句:去不去学校还不一定呢?

我立刻意识到是自己的心急,引起了孩子的排斥,孩子可能察觉到我想让他去图书馆学习的焦虑了,便又闭嘴了。

此时,我跟孩子的相处有点低气压,没有明显的冲突,但又有点不愉快。

果然,过了一会,孩子就开启了怼人模式,不是说我没有把家里卫生搞干净,就是埋怨我生活理念不对,还唠叨我身上各种毛病。

我沉默没说话,但内心的小火苗已经在燃烧了,忍着不反驳,然后吸气、呼气让自己的不满情绪慢慢缓解。

因为我能预见,假如我还像之前一样听了孩子的话后,反驳跟他对着吵,并来为自己辩解,再去攻击他又做到了什么?搞好学习了吗?认真写作业了吗?成绩和排名提升了吗?

一旦开启这样的互怼模式后,别说学习和写作业了,得有好几天孩子得一个字不写,怒气冲冲要罢课,就偏要摆烂给我看。

之前孩子说过一句话:你越是在意我的成绩,越是焦虑我的学习,我偏不学。反正,我就是为了你而学习的。你让我心里不舒服,我也让你难受。

似乎,言外之意就是学习都是为了让我开心,学习跟他自己没有半点关系,也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前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的时候,我很生气,会跟他掰扯学习是为他,不是为我,我所有的监督和督促,都是为了他好。

但这样的沟通,并没有让孩子爱上学习,反而更排斥学习,更加厌学,更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价值感了。

尤其是在我焦虑,听说别的孩子已经完成了多少作业,又额外刷了多少题时,我的焦虑阈值瞬间拉满,我会想方设法催孩子学习,想尽办法让他早起。

可结果往往是无济于事,引发更多的冲突。我气得心肝都是疼的,而他依旧不紧不慢,该不学还不学。

当我意识到焦虑和催促以及担心并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学习时,我尝试了这些做法:

首先,保持察觉,往后退一步。

在孩子排斥学习和摆烂时,我告诉自己,此时最应该放下的是我的焦虑,以及学会课题分离。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我不能因为孩子不学习而比他还着急,更不能因为他有没有学,学了多少而大动肝火。

当我保持这个察觉时,我的情绪没有更激烈,焦虑还没在扩大。

而是稳住自己,不催学习,不过问的后退一步,尝试察觉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我发现,考前是孩子最无心学习的时候,他担心怕考不好,也有很多知识漏洞需要补,一下子有点搞不赢了,于是就有了内耗。另外就是玩心太大,管不住自己。

自律搞不定时,可以试试他律,比如自习室和图书馆或将电子设备不陪跑写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父母不焦虑,情绪稳定,一切都有得商量,越急越容易跟孩子关系鸡飞狗跳,更别提什么商量了。

其次,少说多听。

孩子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不想自己太累,也不想学不会和学不好。

昨天,我无意问孩子前段瘸着的生物咋样了?孩说挺好的呀,这两天还考了96分,我表示很诧异,要去看看码课里的成绩。

我一说去看,孩子就有点反感,来句:看什么看。我就立刻停止了查看分数的动作,接着听孩子说自己最近看了必刷题,然后又刷了点题,搞不懂的去问了老师,所以会了。

我就回复了个嗯,就不再多说了,而是接着听孩子说。

这是我这半年来变化最大的一个方面:不去评判,只倾听。孩子让我干啥,我就干,不让干啥,咱就不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顺势而为。

对孩子学习,不操心,不着急是不可能的,但怎么个着急和操心法,需要顺着孩子的意思来。

本来想让孩子学习,就不要提学习,只管跟孩子搞好亲子关系,才有可能商量怎么更好学习。

而且在商量学习时,还有个诀窍那就是用力不能过猛,要察言观色孩子的表情变化和语气变化,在孩子特别烦躁和刺毛时,绝口不要提学习,一提绝对会炸。

在孩子情绪还好,愿意谈学习时,这时是聊自律,聊自驱力和目标以及提供监督最好的时刻。

也就是对孩子要学会“雪中送炭“,而不是”火上浇油“。这样孩子的自驱力和价值感就慢慢回来了,即便父母操心学习,孩子感知的是关心,是重视,而不是父母过度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