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晚报2024年06月21日版面

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好房子,推动住房事业从“住有所居”基本保障,向“住有宜居”更高目标迈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多次开展调研座谈,征求听取有关部门、企业和群众意见,立足青岛住房事业发展实际,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先进地市经验做法,编制了《青岛市“好房子”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目前正式印发实施。20日下午,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导则》的相关内容给予详细解读。

提出“好房子”五项指标

据了解,基于我市住房发展现状,《技术导则》适用于青岛市新建商品住宅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其他新建、改造住宅项目可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导则》明确了青岛“好房子”内涵:衔接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好房子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提出青岛“好房子”定义,即:以“绿色健康、低碳环保、安全耐久、智慧科技、宜居便利”为核心指标,通过精细设计、精益施工、新科技推广、优质产品应用、优质服务保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住宅和住宅小区。

《导则》对住区和住宅建筑的功能、性能和运维管理提出总体要求:一是配套完善。落实住建部“完整社区”建设工作部署和青岛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提升住区配套服务水平,提高生活舒适性和便利性。二是性能优良。聚焦住区和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安全、使用安全以及日照、采光、防水、隔声、保温和室内空气质量等性能指标,提出总体要求,增强居住获得感,提高居住体验。三是质量保障。基于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考虑,积极推动投保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倡导建立房屋定期体检制度,解决居民对房屋质量的后顾之忧。在交付住宅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的基础上,鼓励开发建设单位提供BIM版住宅使用说明书。四是绿色建筑。根据青岛市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建造成本与居民的接受度,提出绿色建筑星级要求:满足绿建一星级要求,鼓励二星级及以上。五是智能建造。鼓励引导住宅建筑的设计、生产、建造、交付、运维等过程实现BIM的应用,推进住宅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六是智慧运维。按照青岛市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引导采用智慧运维管理技术,保障建筑全生命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此外,《导则》还提出“好房子”五项指标:一是绿色健康。聚焦住宅建筑的场地生态环境、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声光热环境的控制,保障居住者健康。二是低碳环保。聚焦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促进住宅建筑低碳降碳、资源能源节约和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安全耐久。聚焦住宅建筑的安全耐久性能及建成后的维护保养措施,确保居住安全,降低使用成本。四是智慧科技。通过全体系构建智能化系统,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提高幸福体验感。五是宜居便利。聚焦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环境、空间、性能宜居设计及便利生活设计。

统筹不同需求确定指标

在《导则》编制过程中,我市统筹考虑不同类型的需求、当前建筑业发展水平、住房开发建设和使用中的难点痛点,来确定相关指标,充分体现“好房子”的人民性、时代性、适用性、发展性,为今后住宅开发建设和运维管理提供技术指引。

住上“好房子”,是老百姓非常朴素的愿望,只有人民满意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好房子”。前期,与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区市主管部门座谈交流,整体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对住房规划、设计、施工、物管等群众信访投诉情况进行梳理,找准痛点难点,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把握工作重点。例如:从安全角度,对选址、结构、设备、防护、选材、运维等作出要求;针对质量问题,鼓励项目投保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建立房屋定期体检制度等规定;针对隔声问题,提出了墙体和楼板厚度、材料使用等措施。“好房子”相关指标的提出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响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例如:《导则》提出要满足绿建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降碳节能、数字家庭、智慧物业、海绵城市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鼓励装配式装修等。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对“好房子”的需求,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五大指标就是解决“好房子”的共性,要安全、经济、健康、环保、便利,规划设计、功能配置符合青岛气候特点、地域特色、生活习惯等。例如:针对青岛气候特点,提出了在地下车库、大厅等区域设置除湿装备;针对普遍关注的住宅层高问题,结合对当前开发项目考察和社会调研,提出层高不宜低于3米,提高居住体验;从生活便利角度,对套内空间尺寸、电梯配置、适老化设施、邻里中心、活动空间等提出要求;从经济可控角度,提倡建筑模数化、标准化设计、装修一体化。

当前住建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迅猛,以“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型智能建造方式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宁静住宅等理念的提出为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要推动这些创新性理念在“好房子”中落实,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赋能好房子建设。例如:提出了住宅结构设计年限不宜低于70年,鼓励按照100年进行耐久性设计;车位数量、尺寸,充换电设施建设;装配式装修;智慧化基础设施配置;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部品部件等要求。

全市筛选11个高品质项目

从去年年底开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分批组织开展高品质住宅、“好房子”范例项目征集培育,目前累计筛选了11个市级高品质住宅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已纳入省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下一步,对照《导则》相关指标要求,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好房子”样板。接下来,我市还要制订“好房子”评价标准,推动权威机构开展“好房子”评价,引导企业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赋能“好房子”建设,让“好房子”供给成为主流,用“好房子”产品树立好企业口碑,让市场检验“好房子”价值。将“好房子”纳入全市住房发展规划内容,科学配置要素资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以优质资源配置赋能“好房子”建设。在土地供应、行政审批、金融、财政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加强把关。同时,深入探索开展住房质量保险、定期体检、养老金制度创新,赋能“好房子”建设。

同时,积极推动成立“好房子”产业发展联盟,搭建产业云平台,汇聚行业资源,首批吸纳会员80余家,构建涵盖“开发、设计、材料、施工、运维”全周期、全要素的“好房子”产业链,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协作、发展转型。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