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冰块不用任何制冷设备,运到非洲后,一公斤奖励10万法郎,8个国家的人参与了这场疯狂的挑战,主办方吓傻了,直接声称是开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秋天,卢森堡国家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挑战:只要有人在不使用制冷设备的前提下,将一块3吨重的冰,从北极圈运到赤道,未融化的冰块每公斤都能获得10万法郎的奖励。

在大放厥词之前,卢森堡人或许并没有拿出计算器,算一下吹这个牛的成本。他们可能觉得,没人能做到这点。事实上,如果3吨冰一点都没有融化,或者只融化了一小部分,最后挑战者将能获得接近3亿法郎的奖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世纪60年代,3亿法郎无疑是一笔巨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一家名为Glassvatt的挪威保温材料公司自告奋勇,接下了电台的悬赏。

他们公司刚好在生产一款中空玻璃棉,其保温效果不亚于冰箱。Glassvatt的总经理纳特维克认为,只要他们小心翼翼地用玻璃纤维制成的玻璃棉包裹冰块,就能把冰融化的程度降到最低。

然而,缓过神来的卢森堡广播电台吓傻了。因为,如果Glassvatt公司真的完成了挑战,那他们根本就支付不了这笔巨额悬赏。到时候弄得身败名裂不说,电台还有可能关门大吉。

于是,他们撤回了报价,宁肯背负一时的骂名,也不做那冤大头。但Glassvatt公司还是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次运冰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与挑战的Glassvatt公司选择先去斯瓦蒂森冰川采集冰块。该冰川位于挪威小镇莫伊拉纳以北40公里处,位于北极圈以南。船员们用链锯切割了10多块200公斤重的冰,然后空运到市中心,在那里把冰融化在一起,铸成一块重达3050公斤的大冰块。

冰块被放置在一个特制的铁制容器里,外面用木头和 Glassvatt牌玻璃棉隔热。他们计划用卡车将其运送到赤道,同行的还有一辆搬运设备的货车和一辆载着电影摄制组的轿车。这一挑战很快就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觉得他们是吃饱饭没事做,也有人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

不过,仍有很多人选择了用行动支持Glassvatt公司的运冰挑战。例如壳牌公司就为他们提供燃料,斯堪尼亚公司为其提供了卡车。前后总共有8个国家的赞助商赞助了此次运冰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2月22日挑战正式开始,运冰队从莫伊拉纳出发。他们在欧洲各地受到了隆重欢迎,比如在巴黎,队员们被邀请与市长共进晚餐,并在警察的护送下穿过街道。法国总统戴高乐甚至表示,如果他们在挑战成功后愿意把卡车开回巴黎,他将亲自在凯旋门下迎接他们。

顺利抵达马赛后,卡车被吊上一艘货船驶过地中海。队员们为了检查冰块融化的情况,决定在抵达阿尔及尔后,将集装箱容器抽干。尽管这个季节的北非天气炎热,集装箱中却只抽出了4升水,队员为此喜不自胜。然而,从欧洲穿越地中海来到北非,只不过是走出了新手村而已,真正的难关是他们即将面对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面积约932万平方千米,气候条件异常恶劣,常年干旱炎热,地表温度可达70- 80摄氏度,可轻易烫伤我们的脚掌。然而比穿越沙漠更糟的是,当时的阿尔及利亚正处于一场反对法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中。运冰队稍有不慎,便会遭遇游击队的伏击,到时候运冰挑战将面临一场飞来横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漠里没有路,卡车满载货物行驶缓慢。队员们经常被困在沙子里,每次都要在烈日下挖好几个小时。他们所携带的水源也有限,白天的温度又常常飙升到50摄氏度。不过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队员们也还是挺了过来。

27天后,运冰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利伯维尔,这块一路颠簸的冰块,终于迎来了揭晓之日。卡车里的冰块几乎完好无损,只融化了336公斤,才占原重量的11%。如果卢森堡广播电台坚持他们的交易,Glassvatt将赢得2.7亿法郎的挑战奖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成挑战后,这块冰被切割开来,分给了非洲的当地人,部分冰块则被空运回国,用做饮料的冰块,在奥斯陆举行的媒体活动中提供给记者饮用。

这次挑战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宣传噱头之一,也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商业活动。尽管 Glassvatt公司没能获得奖金,但他们的壮举以及他们的保温产品,得到了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他们家玻璃棉的生意至今火爆,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