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信息学基础》

结课啦!

2024年6月20日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教室里3到5人为一组的同学们正在展示课程设计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学们正在进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这是国科大2024年春季学期《天文信息学基础》课程的最后一堂课。经过多年的策划和筹备,《天文信息学基础》这门全新的课程终于在2024年春季开课了!国家天文台China-VO团队集体参与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具体授课任务由崔辰州研究员、许允飞副研究员承担,左肖雄、何勃亮担任助教。

课堂教学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门课程学什么?

本课程作为天文学专业的基础选修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天文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和虚拟天文台工具、服务的使用,能够较为熟练地检索、获取并通过可视化、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处理网络化的数据资料,培养学生计算式、信息化的思维模式和开放共享的学术理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本课程为中文授课,授课方式为讲课与上机实践相结合。2024年春季学期的课程共规划授课16小节,每小节3学时,考试3学时,共计51学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程大纲

2000年前后以大视场数字巡天为代表的新型天文数据获取方式将天文学研究带入大数据时代。为了迎接随之而来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的挑战,虚拟天文台、天文信息学的概念被提出,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IVOA)、国际天文信息学学会(IAIA)相继成立。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2002年提出,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2019年成立。

本课程是对国内外虚拟天文台和天文信息学领域20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统化梳理和总结提升。该课程的开设填补了国内天文信息学这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空白,必将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是以国家天文台为代表的中国天文界及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一个网络化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平台。它架构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雄厚的数据资源基础之上,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北京科委等机构的资助,以及中国科技云、阿里云、微软研究院、浪潮集团、中科曙光、锐捷网络、华为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微信公众号ID :Chin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