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博物馆买东西——大众审美与艺术传播

》,谢觅之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去博物馆会做什么?漫步、看展、徜徉、沉思、约会、喝咖啡,接近艺术,寻找灵感,买有用且好看的东西?

博物馆就像万花筒,是一个会随着我们的行为动线展现出不同关系图景的奇妙场域。在那里,我们与浩瀚的人类文明共处,感知博雅与世俗的交锋相融,见证其从精英文化艺术殿堂转化为实用公共美育空间,赋予我们更趋平等的审美权力,并最终与大众世俗审美日常相勾连的全部历程。

如今,对"不会搞传播的博物馆馆长不是好店长""不去博物馆喝咖啡的看展者不是好买家""不开艺术鉴赏课的博物馆不是好'戏精’"这样组合形式不同寻常的流行语,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从高高在上到平易近人,从诗性的博物复活到多元的艺术衍创,改变的不只是博物馆和艺术品,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而这本书将告诉读者,这奇妙的一切是如何潜移默化发生的——"去博物馆买东西"不过是万千审美行动和艺术传播路径的一种,彰显着某种介于雅俗之间的时空物观和文化腔调。

>>内文选读:

去博物馆做什么

就像小时候玩过的那个游戏。在小纸片上分别写上何人、何时、何地、做什么,然后开始盲抽。当这几个简单元素被组合起来时,就会出现类似"深夜/她/在火山口/啃面包"这样的超常组合。这个游戏的精髓在于写小纸片时的时空创意和kusoa想象力,以及在有限的纸片里抽取出辽阔、多元、随机、自由的"命运"和"天意"——大家乐此不疲于对正常生活场景和行为的打破,有些浪漫、有些无厘头、有些匪夷所思、有些出糗,越反常态越能换来捧腹大笑的快乐情绪。这种简单又奇特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个体生命的某种基准刻度:打破闭环,然后形成新的闭环,出现新的解读方案,周而复始,一如"现代性"。

去博物馆做什么呢?摊开那张写着"博物馆"字样的小纸片,再摊开写有"何时""做什么"的小纸片——"中午/我/去博物馆/看星星""深夜/我/在博物馆/跳舞""下午/我/去博物馆/吃早餐""清晨/我/去博物馆/买东西"……博物馆是一个时空,是一个随着"我们的行为动线"重新设定、建立我们与已知事物关系的暗示,以及建立在对无形事物想象基础之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有足够的感受力来感悟我们与博物馆、与作品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单纯感悟博物馆中的物或作品;我们需要拓展、质疑信息的完整性,找出潜在的美学价值,并坚持作为受众主体参与其中。所以重点不在于场所的实际变化,而在于我们与"博物馆"这一生命体互动时可能产生的感觉,以及思想、策划、话语的灵活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博物馆买东西"和"去博物馆看展"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它突破了某种话语设定,突破了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全新的、自由的、轻松的情绪视角: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璀璨文明、荣耀历史、精美艺术的文化场域,不仅是反思人类战争灾难、奴役暴行、历史敏感的理性空间,它甚至不仅是一种收藏记忆、传承过去、连接现在的方法论。"去蒂凡尼吃早餐"是个文艺界、时尚界皆知的语义符号,它无关乎这一行动是否发生,它指向了蒂凡尼超越珠宝物性的关于"在蒂凡尼永远都有好事情发生"的氛围和空间象征。"去博物馆买东西"异曲同工,是某种拉开口子的赋权:用一种"临场的""当下的""大众的"行为去触摸、去连接,姿态轻盈地使那种历史叠嶂的厚度、公共空间的广度附着于某种"物的形态",并将它们带回来——或转场延续深思、或留作某种穿越时空凝视的证物。相较于那个"大英博物馆每日限流30位参观者,去之前还得找人开介绍信"的时代,这不是一种仰止,而是一种现代性的穿透。

今日,博物馆已经改变了姿态和理念,将受众置于中心,努力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和接近受众,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大众审美及博物馆传播的释义——当大家普遍接受不会做传播的博物馆长不是好馆长;当故宫博物院开了淘宝店,敦煌博物馆联合抖音开拍"文物戏精"系列;当博物馆复合了咖啡馆、文创礼品空间,人们去新艺廊主要是为了喝地道的维也纳咖啡,顺便逛一下展厅;当人们流连于达西斯博物馆的摩洛哥桌子、土耳其枕头、巴黎药丸盒和印度披肩,却从未走到楼下展厅;当Phaidon Press创建虚拟博物馆;当人们云游博物艺术展,当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MOOC上开设了现代艺术鉴赏课程;当teamLab成为刷爆朋友圈的现象级展览——从人类文明深处走来的物质精神,勾连起超越时空的大众生活,博物复活,艺术不再高冷,博雅与通俗交锋相融。

受众也改变了姿态和信念,我们因时因地或异时异地地观看、参与、沉浸,复刻、购回、留存与博物时空交互的物据手信,传播着既具私人志趣又具大众性的艺术审美。我们秉承威廉·莫里斯所说的"不要在家里放任何不好看又没有用的东西",将强调颜值即正义的当下、将典型的布尔乔亚阶级的活动——购物,解构成典型的波希米亚活动,即艺术、哲学和社会的活动。在去博物馆买东西的行动中,本质上安放着一种介于世俗与高雅之间的文化腔调和审美情绪,暗含着某种生命动机、时空物观、符号意义、视觉思想,以及背后的权力流变、现代转向和资本分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物馆所检视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体现在受众参与博物馆的形式上:是疏离的还是接近的?是沉默的还是反映的?是走马观花的还是结构性参与的?而受众在博物馆选择购买的那些"东西",其实也指向了一条隐性的认同脉络:"我们是谁?我们喜欢哪些文化故事?"同时,博物馆衍生品的兴盛,又意味着博物馆审美机制对日常的加持和进入,从而对大众审美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或许我们依然回到了这些命题:我们去博物馆做什么?究竟可以做什么?我们的审美与志趣是否受到历史的、大众的、资本的裹挟,又是否能在现代性的交锋场域中得到解构和释放?我们带走什么,又留下什么?我们如何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前自处,如何将它的瑰丽、璀璨勾连到我们世俗无奇的审美日常?当博物馆将"博物馆IP"和"衍生周边"的开发视为必然使命时,这也许意味着"大众的历程"已经抵达了某种目的地。

去博物馆买东西吧!这是你穿透人与物的关系去寻找文明手信的历程,是present(是礼物,也是当下)。去博物馆买东西吧!这是你以田野的、文化的介入姿态,接近艺术的方式——参与到有意义、有觉知、有检视的行动中。或许,我们必须重申"去博物馆买东西"只是所有审美行动、艺术自觉中的一条路径,是博物馆对你的一种召唤,是博物馆行动及其周边活动中可供选择的一个环节;它必定不是独立或孤立的,而是联动且外衍的。

如果你愿意,这本书大概可以陪你去完成一个真实的博物馆行动闭环:进入,观看,参与,沉浸,复刻,购买,带回。这一系列行动最终能将你在博物馆时空的审美体会和情绪感受,带出博物馆场域,转场于你的日常空间,并在你的生命衬底中形成与之勾连的痕迹与记忆。

作者:

文:谢觅之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