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战斗纷飞的岁月里,在艰苦卓绝的征程里,多的是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伟大英雄。

那个曾冲到毛主席面前的血气男儿,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下他的人生传奇,他也是如今仍健在的开国将帅之一。

张力雄,一个我们该铭记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张力雄

1913年,张力雄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贫寒农家,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转入共产党。

1932年,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指示,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年轻的张力雄心怀远大志向,毅然决然选择报名参军,成为当地第一个报名中国工农红军的人。

加入红军后,张力雄接到通知,前往江西瑞金,进入红军学校学习,张力雄被编入政治营一队二班,学习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知识,能在红军学校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张力雄很开心,也十分珍惜。

同年从红军学校毕业后,张力雄被分配到红军第三十四师,担任指导员,他所在营的营长亲手将枪递到张力雄的手上,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你是红军学校的优秀学员,我们欢迎你来我部工作。这支左轮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来之不易,希望你珍惜,并用它多打敌人,多缴敌人的枪,为那些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报仇,为革命的最后胜利立功!”

张力雄内心的激动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如果说以前的他心怀抱负,如今他终于脚踏实地地走上革命道路,他用双手接过手枪时,都能清楚感觉到自己的手在止不住地颤抖。

从这一刻起,张力雄决定,自己定要杀敌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张力雄(三排左一)与邓小平(前排左五)、贺龙(前排左四)等领导人的合影

1934年2月7日至12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江西瑞金召开,那时张力雄正好在福建西北前线作战,他接到通知,要他代表红三十四师去瑞金参会。

张力雄不敢耽搁,立刻启程,用了七八天的时间,最后抵达瑞金。他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责任重大,因为他代表了整个红三十四师,一方面又心潮澎湃,因为他会见到毛主席。

这次会议规模很大,光是参会人员就是两百多人,还有毛主席等领导人也会参会,从得知这一消息的那天起,张力雄就喜出望外,就连晚上睡觉都辗转难眠。

毛主席,在红军战士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成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工农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张力雄正是后来受革命召唤的红军。

1930年10月,国民党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英勇奋战,歼敌1.3万多人,胜利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蒋介石不死心,先后又对革命根据地多次发起“围剿”,而毛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一次次带领战士们赢得作战胜利,毛主席每一次的讲话、指示在红军队伍中传播开来,红军战士们都对毛主席充满敬意。

张力雄亦是如此,自从他拿起枪,自从他加入“反围剿”作战,他就经常学习毛主席的讲话,命令,从中感受毛主席的伟大,一颗想见毛主席的种子在心里萌芽。

所以他暗自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看看毛主席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左一)和警卫员在江西瑞金

会议当日,他早早地洗漱完毕,穿戴整齐,来到会场,他打算坐在前排,这样就能离毛主席更近一点。

张力雄没想到,参会人员都要按照指定位置就坐,而他的位置正好比较靠后,这样就事与愿违。等会议开始后,他铆足了劲脑袋往前伸,希望能看清毛主席,听清毛主席的声音。

会议开始后,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致开幕词,博古作关于五中全会总结的报告,王稼祥代表总政治部作《目前形势与政治工作任务》的报告,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领导人作了相关报告。

张力雄认真听着报告,会场光线不好,在视野遮挡之下,他也只能勉强看清其他几位中央首长,实在看不清毛主席的容貌,他一边听报告,一边想着: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如果错过了,以后可能更难看见毛主席了。

他急中生智,会议快结束时,张力雄就中途离开,他不走,就待在会场门口等候,一直到散会,毛主席在大家的簇拥下走了出来,张力雄不顾得人多,他使劲挤到毛主席眼前,认真地向毛主席敬军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排右:王明、项英、朱德、王稼祥、毛主席、康生 后排右: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秦邦宪、陈云

毛主席注意到他,亲切询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

“张力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他极力稳住激动的情绪,大声回答道。

毛主席又问:“你是哪里人?”

“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人。”张力雄答。

毛主席眼睛一亮,赞叹着说道:“我晓得,我晓得。才溪是模范乡呢!你要争做模范啊!”毛主席曾经做过“才溪乡调查”,亲往当地考察,张力雄听说这件事时,一直为自己没在家乡见到毛主席而遗憾不已。

如今听到毛主席提到自己的家乡,还亲自鼓励自己,他激动极了,立马表示自己一定会的。

会场门口围满了想见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人,张力雄也就没有再和毛主席多说话,当天回到住处,张力雄心头的雀跃还没有散去,心情久久都无法平静。

毛主席的鼓励也陪伴张力雄走过日后的战斗时光,熬过那些九死一生的漫漫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青年毛主席

众所周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张力雄担任红五军团教导大队政治委员,他所在的红五军团多次突破敌军封锁线,为保障红军北上立下赫赫战功。

张力雄晚年时常说:

“在我的革命生涯中,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淡忘了,但高台大血战却永远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在1936年的12月下旬,张学良、杨虎城发起的“西安事变”刚刚和平解决,组织决定,建立一个战略基地,便于长期抗战。

红军西路军发出指示:红五军担起先头部队之责。12月30日,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军出发,先行攻克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

临泽被攻克的当晚,红五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由政委黄超率领,留守临泽,筹备粮草等物资,为西路军总部以及后续部队的继续西进做准备,张力雄就在西进的队伍中。

一部分则由董振堂、杨克明率领,继续向西行进,拿下高台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自古就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意味着,红五军必须拿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董振堂

1937年1月1日,董振堂、杨克明率领的红五军一鼓作气,向高台县发起猛攻,并一举攻克,红五军随即入城,向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红军的政策。

以前守城的敌人对贫苦群众是不断剥削,而红军战士们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将群众视为亲人,开仓放粮,救济群众,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红军就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可被赶出高台的敌人还没死心,多年来固守西北地区的马步芳、马鸿逵等人调兵遣将,企图将红军围困于高台城之内,同时切断红五军与西路军总部的联系。

糟糕的一点是,红五军没有电台,无法及时与总部取得联系,因此军长董振堂只能派人化装偷偷出城,向总部报告战况,出城的人也联系不上。此时在被敌军全面围困的城内,红军战士正全力进行作战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董振堂塑像

红军与群众一起抬石头、运送沙袋、修筑工事。1月5日,敌人发起猛攻,敌军人多势众,弹药充足,红五军弹药奇缺,必须做到弹无虚发,群众们也热心将家中的斧头、锄头等工具拿出来。

战况很激烈,张力雄与叶崇本团长、刘联中、彭司管二位参谋长等人在一起,每晚不间断地在城墙上放哨,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敌军摆好云梯准备登上城墙时,张力雄他们就将大木头横着滚下去,以逼退敌人。

红五军的战士们苦苦支撑,可确实到了弹尽粮绝之际,敌军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派人在城墙周围跑来跑去,吸引我军放枪,消耗子弹。

即使到了困境之际,董振堂也坚定不移地鼓励大家:

“同志们,当前的形势是严峻的,但我们都是爬过雪山、三过草地、经历了无数次考验的红军战士,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死守高台城。”

红军战士斗志昂扬,拼尽最后一口气,也要守住这片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下旬,敌人发动最猛烈的攻击,城墙周围硝烟弥漫,即使战士们手里几乎没有什么武器了,却还是英勇奋战,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突然,一发炮弹投到团指挥所附近,一块弹片瞬间击中张力雄的左腿,张力雄极力忍住疼痛,可鲜血却不断渗出来。

叶崇本团长下令,让警卫员赶紧扶着张力雄去卫生所包扎,他们继续在这里坚守阵地,张力雄被扶到卫生所,刚包扎外,就听见外面响起一阵枪声,他叫警卫员去打探消息,可警卫员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张力雄警惕性很强,他决定不要留在卫生所,于是拖着受伤的腿,一瘸一拐地朝城墙处走去。

路过一个小巷时,他看到一位老乡,老乡走到他身边,神色紧张地说道:“红军同志,马匪进城了,你腿上有伤,快到我家里躲一躲再说。”

幸好红军战士得民心,在老乡的帮助下,张力雄来到他家里,藏在一处狭小的夹墙中,敌军破城后到处搜索,一直没有发现张力雄,为避免张力雄挨饿,老乡给他送了一些穷苦人家常吃的麦糊粥。

张力雄就这样躲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敌军搜捕得没有那么厉害了,老乡趁着一个傍晚,将他放在马车底板下,上面盖着厚厚的杂草和马猪粪,老乡设法将他送出城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血战高台

出城门时,张力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被敌军发现,好在老乡一副老实模样,守城士兵又不会仔细检查送粪车,张力雄安然无恙地出了城。

等走到一块四处无人的大麦地时,老乡才将张力雄放下车,叮嘱他:“快走,往西奔。”张力雄不敢耽搁,连话都没有与老乡多说一句,就赶紧离开了。

他忍着伤痛,一路西行,那时正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张力雄几乎是饥寒交迫,饿了他就吃雪,困了就直接躺在雪地里睡觉,他孤独地前行,就靠直觉辨别方向。

幸而他碰见了一个小草房,里面住着一对父子,一开始张力雄告诉父子俩,自己是被马匪打伤的老百姓,后来他实在打听不到红军的消息,于是便向那父子俩告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父子俩就是受尽苦楚的穷苦人民,一听张力雄是红军,彼此的距离瞬间拉近不少,他们带着张力雄,沿着小道不断赶路,最后来到一个叫倪家营子的地方,终于见到了红军战士。

张力雄被带到西路军政治部,见到无比想念的红军战士们,因为战事紧急,大家就请那位护送张力雄的老乡吃了饭,送了点面,向他道谢然后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红军时期的徐向前

到这个时候,张力雄才能静下来好好养伤,他受尽苦楚,找了好几日终于回到了队伍,徐向前来看他,紧紧握住他的手,面色凝重:“你回来就好,虽然高台失败了,但革命没有失败。”

后来张力雄才知道,我军战士与敌人激战许久,董振堂战至最后一人一弹,壮烈牺牲。数千余将士血洒高台县,高台之战,是无比悲壮的一场战役,红军将士以最简陋的武器,坚守孤城大半月,这已然是一桩奇迹。

好在张力雄活了下来,带着所有的志气与希望,继续投入到战斗中,张力雄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盼来革命胜利的那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血战高台英雄群雕

建国后,张力雄又走上全新的岗位。1955年,张力雄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张力雄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力雄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毛主席也没有忘记他,1975年毛主席批阅中央军委上报正军职以上干部任免方案时,还特意批示:让张力雄担任江西省军区政委。

这再次让张力雄心中充满感激。他不负毛主席所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建国以来,张力雄先后任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张力雄晚年

晚年的张力雄时常会想起高台血战中的战友们,想起那位曾经帮助过他的老乡。

在老乡家躲藏的日子里,他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与老乡交谈,分别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建国后,张力雄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

直到1984年,时任福州军区顾问的张力雄给高台县信访办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1937年在高台县获救的事情,希望信访办能帮忙寻找那位老乡,看看那位老乡是否尚在人世。

信访办最终查出了结果,原来当年救助张力雄的老乡叫柴维仁,是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如今已经年迈,但仍安好在世。

张力雄知道了老乡的消息,安心了不少,遗憾的是,在找到柴维仁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张力雄再也没有和恩人相见的机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不过那些年的战斗岁月,战友以命相搏的激烈战斗、毛主席的鼓励、老乡的救助,张力雄始终记在心里,并将此情传给后辈。

2011年,张力雄的孩子们来到甘肃省张掖市,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他们送上父亲张力雄亲自题写的“红军万岁”、“高台英烈气壮千秋,不朽精神激励后人”等题词,向英雄致敬!

以此文,致敬英雄张力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