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冠斑犀鸟。韦忠新摄

“咔咔”“咔咔”……2024年夏日清晨,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正隆村驮押屯附近山林隐约传来鸟叫声。这并不悦耳的声音,传到村民耳朵里,却让他们觉得格外动听。村民说,那是冠斑犀鸟正为村里唱响“幸福歌”。

“鸟咔咔”竟是“绝迹”冠斑犀鸟

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恩城保护区”)范围内的驮押屯,深藏于岩溶山区的环山洼地,由于土地稀缺、易旱易涝的自然环境,加之山山相隔的交通限制,让村民长期陷于经济困境。作为传统的壮族聚居村屯,驮押屯常住人口60户约410人,其中脱贫户24户,超过30%。村里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

驮押屯人山相邻,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以前,村民“靠山吃山”,生活资源主要来源于山林,依靠野生动植物、木材等增加家庭收入。如今,随着恩城保护区对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村民对山林资源的利用和依赖明显降低。农作物中甘蔗超过90%,每户种植几亩到几十亩不等,家庭年收入1万—5万元,也是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此外,也种植少量的芭蕉、木瓜、玉米等。

恩城保护区将社区共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长期致力于探索共赢模式。驮押屯附近新发现的冠斑犀鸟,为保护区的社区共建工作拓展了新的思路。

中国迄今记录的犀鸟仅有5种。在驮押屯附近发现的是冠斑犀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属于佛法僧目犀鸟科,俗称飞机鸟、爱情鸟,还有“森林农夫”的绰号,是反映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关键物种,分布于印度北部、东南亚和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广西南部。2019年前,广西明确有冠斑犀鸟分布的地区仅限于西大明山保护区,且数量极其稀少。

2018年11月,根据自治区林业厅冠斑犀鸟调查的要求,恩城保护区管理中心高度重视,组织进行社区访问和管护员调查,得出保护区内有冠斑犀鸟生活的结论。同年12月,恩城保护区组织开展鸟类调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友邦教授带领的调查队伍在驮押屯村民、恩城保护区兼职管护员韦忠新家吃午餐时,谈起冠斑犀鸟在许多地方绝迹的状况,言辞间透着无限遗憾。

由于对这种鸟类学名的陌生,谈话并未引起韦忠新注意。当时,他在旁边随意翻阅队员们的鸟类图鉴,当翻到冠斑犀鸟的照片时,不禁双眼放光,惊讶地问道:“冠斑犀鸟不就是‘鸟咔咔’吗?前段时间我还听到过它们的叫声呢。”话音未落,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韦忠新脸上,纷纷表情惊喜、双眼疑惑地急问道:“真的?如果是冠斑犀鸟,那就太幸运了!”“嗯!”韦忠新坚定地点点头,暗下决心,要尽快拿出恩城保护区内有冠斑犀鸟的证明。

其实,驮押屯的中老年村民对冠斑犀鸟并不陌生,只是不知道它的学名而已。根据这种鸟“咔咔、咔咔”的叫声,村民祖祖辈辈都形象地称之为“鸟咔咔”。

20世纪80年代前,鸟咔咔成群结队地在村庄附近活动。韦忠新清楚地记得,每年10月,自家屋后那棵大秋枫树果子成熟,每天天刚蒙蒙亮时,鸟咔咔就成群地飞到树上采食,边吃边叫,好不热闹。他每天早上都会被“咔咔”声吵醒,因此对它们的声音最熟悉不过。

遗憾的是,当时冠斑犀鸟并未受到重视,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韦忠新说,冠斑犀鸟很有团队精神,凡是种群中有一只被打伤或打死,其他的都不会离开。即使没有能力营救,依然全体坚守在受伤或死去的同伴身旁。结果,常常导致整个种群被团灭。“这或许也是冠斑犀鸟几乎灭绝的重要原因吧?”韦忠新叹息道。

生存环境变化也加速了冠斑犀鸟的消失。它们依赖大树的洞穴筑巢繁殖,而喀斯特石山上树木生长缓慢,大树长成需要百年以上。栖息地遭到大肆破坏,尤其是大树被大量砍伐,冠斑犀鸟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树洞筑巢繁殖。等到20世纪80年代末,驮押屯附近的冠斑犀鸟数量锐减乃至基本绝迹,至今极为罕见。

在恩城保护区管理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多次督导下,2019年3月以后,韦忠新加强了对冠斑犀鸟的寻找,并在多次巡护中见到冠斑犀鸟的身影,可惜都是一掠而过,始终没拍到清晰的照片。2019年6月,管理中心又给韦忠新下达新任务,务必找到鸟巢并拍下照片。6月20日,韦忠新组织片区管护员梁旭蜂、赵忠民、农进江进山,经过整天奔波,最后竟在离村约1公里处后山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找到了鸟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民在家雕刻独具特色的鸟咔咔木雕,受游客欢迎。蒋林林摄

中国首现冠斑犀鸟崖洞育雏

恩城保护区发现冠斑犀鸟在石崖峭壁筑巢育雏!消息爆出,立马引得各路媒体、摄影爱好者强烈关注。

2019年以来,中国首次拍到冠斑犀鸟在崖壁上筑巢繁育全程画面的新闻,在央视多个频道及广西、崇左等地方频道播报,冠斑犀鸟在恩城保护区崖壁上筑巢育雏的画面在全球传播。

2018年以来,恩城保护区社区共建工作投入资金约300万元。抢抓冠斑犀鸟机遇,以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等生态旅游服务为突破口,推动社区共建工作驶入发展“快车道”。

2019—2020年,引进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开展大新县保护区生态旅游培训,为全县处级、科级和部分发展旅游的村屯干部普及生态旅游理念。

2021年,携同中国“绿色营”在驮押屯开展自然学校营造活动,同社区群众共同打造全国第一所以宣传保护冠斑犀鸟为主题的自然学校,也是广西第一所自然学校——鸟咔咔自然学校。同年8月,在广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协作下实施保护区综合能力建设补助项目,邀请专家分析指导驮押屯产业发展;开展自然导赏员培训,规划自然导览路线;与12户农户签订社区生态旅游相关活动参与住宿接待协议;制定标准,指导农户对房屋进行装修、装饰,并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夜观等活动。

2022年,携同驮押屯、中国“绿色营”、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建设驮押屯鸟咔咔自然学校,开展社区发展讨论会和培训会、自然观察节活动,逐步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保护区自然教育活动服务中来,探索解决社区产业少、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培训自然导赏员6人,引导驮押屯村民利用闲置房屋改建民宿12家,规划设计自然导览路线6条,促进村屯自然科普、生态教育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推动社区保护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12户村民(其中脱贫户8户)增收5万元以上,基本形成社区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2023年,与广东省千禾基金会、南宁大戟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合作,开展多次自然导赏、应急安全等培训,推动民宿工商注册,让民宿运营更规范。驮押屯优质的自然研学资源,吸引上海、南京、洛阳、南宁等地团队开展研学营活动6场。同时,依托冠斑犀鸟视频监测系统和鸟咔咔自然学校,引导驮押屯党支部组织村屯群众开展以冠斑犀鸟为核心的自然研学活动,突显驮押屯生态旅游产业亮点,提高村民保护意识和参与保护的同时,为驮押屯村民增收约8万元。

冠斑犀鸟启发生态振兴乡村

一夫一妻制的冠斑犀鸟,又被称为“爱情鸟”。它们育雏方式非常特别,用泥土封好门洞,留下雌鸟在巢中负责孵化和照顾幼鸟,仅留一道小口子用于投喂食物。此后,雄鸟每天寻回食物投喂雌鸟及幼鸟。等幼鸟羽翼丰满,雌鸟才带着子女破巢而出。据了解,广西冠斑犀鸟2010年不足100只,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恢复,逐步恢复到约200只。

自2019年以来,每年4月份,恩城保护区冠斑犀鸟夫妇在驮押屯后山峭壁同一个崖洞封巢育雏,等到7月份,雏鸟破巢而出。平均每年繁育2只幼鸟,已是第6年。如果顺利的话,目前种群已发展到13只。

除珍稀的冠斑犀鸟外,野生的纹瓣兰、剑叶龙血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驮押屯附近也随处可见。珍贵的自然宝藏吸引区内外游客前来猎奇探秘,拉动了驮押屯生态旅游业发展。

村民韦忠新是恩城保护区的管护员,也是驮押屯冠斑犀鸟的发现者。他将自家改造成“犀鸟栖”客栈,既突显了驮押屯冠斑犀鸟亮点,又传播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还为自家增加了收入。

62岁脱贫户李志军,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于14亩甘蔗种植,年纯收入约1.5万元。2022年,在恩城保护区支持下,他家投入3万元改造3个房间6个床位,取名“龙眼树”客栈。每间房每晚住宿费138元,为游客提供一日三餐时,人均每天伙食费70元。当问到客栈收入时,性格内敛的李志军笑了笑,含蓄地答道:“去年收入1万多元。”

50多岁村民农莲青除经营自家客栈外,还参加恩城保护区组织的免费培训,成为一名自然导赏员,带着游客沿着村里自然导览路线讲解植物知识成了一份业余工作,在家就能经常接到业务。不久前,接待3名广东游客,2个小时纯收入100元。

59岁村民黄成从木匠转型工艺雕刻师,利用岩溶山区的硬木资源,雕刻葫芦、花篮、如意等工艺品,尤其是独具特色的鸟咔咔木雕,每只售价50—200元,特受游客欢迎。他说:“如今木雕不愁销,游客都到家里购买。自己凭借这份手艺,既能照顾家里90多岁的母亲,又能年增收2万元左右。”

驮押屯依托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经验,为恩城保护区社区共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启发。恩城保护区将深入开展辖区内村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调研,进一步明确保护区内部分村屯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不同村屯生态旅游产业特色。

谈起社区共建的未来规划,恩城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李文华表示,将引领保护区内村屯群众利用好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和参与保护的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形成新的乡村生态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既要守好绿水青山,又要建设金山银山。(王勇 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