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6月6日的14时48分,我国的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

这是继嫦娥五号之后,我国航天器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壮举。

嫦娥六号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在这颗寂静的卫星上又迈出了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6月4日上午从月球背面起飞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后,嫦娥六号上升器经过了4次轨道调整,每一次都需要精准计算和操作。

在距离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前方约50公里,上方约10公里的位置时,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开始通过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

最终,轨道器配置的3套K形抱爪对准上升器连接面的3根连杆,通过将抱爪收紧实现两器紧密连接,精准完成交会对接。

这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我们的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6号成功登陆月球,这本是一件值得我们骄傲和庆祝的事情。

然而,总有那么几个国家在我们的光芒中找寻着暗影,试图挑剔我们的不完美。

他们指出,嫦娥6号在降落的过程中,和预定降落位置偏差了将近17公里,与印度的月球探测器相比,这个数字高出了46倍。

那么,这是技术问题,还是我们故意做出的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的寒冬,我国的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实现了软着陆。

那时,探测仪的着陆点只差了大约600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挑战也在增加。

到了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任务中,导航偏差扩大到了约1000米。

2020年,我国再次刷新了登月纪录。嫦娥五号不仅安全地着陆在月球上,更是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

然而,这个伟大的成就并没有让我们忘记存在的问题。

此次着陆点与原定轨道相差达到了2.33公里,这个距离在地球上可能只是一段短暂的旅程,但在月球上,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了嫦娥六号的时代,但这个偏差依然在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对嫦娥四号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精准降落。

探月总设计师李春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有人考虑,我们降落在嫦娥三号边上,控制精度很高,也能显示出我们的水平。”

这个提议非常有挑战性,但如果成功,我们的偏差会比印度还要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提出,让嫦娥四号精准降落在嫦娥三号旁边。

然而,当这个提议被放在总工程师和相关专业院士们面前时,他们却选择了旧方法,没有采用精准降落。

为什么呢?

在当前环境下,精准降落似乎更像是一种面子工程,而不是科研的必要。

因此,总工程师和相关专业院士们选择了旧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我们无法从地球上清晰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全貌,无法确定其是否平坦。

只有当我们的探测器降落在月球上,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地形。

如果我们在地球上预先设定一个降落点,而不考虑月球的实际地形情况,那么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明智。

我们不能盲目地将技术和资源投入到无谓的事情上,我们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将它们用在刀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十几年前不用的技术,竟然被印度和日本拿去装了。

日本的SLIM探月智能着陆器在月球上成功着陆,与预选着陆点的距离仅相差55米。

印度也不甘示弱,其广受关注的月船三号登陆器,虽然与预选降落点存在360米的误差。

然而,中国此次的月球背面着陆,误差达到了16.7公里,这个数字显得格外醒目。

这个误差,足足比印度的多了46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航天技术落后,反而,这个误差恰恰强调了月球背面降落的难度远超我们之前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嫦娥六号公布的登月视频中,我们得以一窥前所未有的月球背面。

这里,环形山系如同天然的巨石圆环,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月球背面的中下两部分。

它们的直径都在十多公里左右,形态各异,仿佛是宇宙中的巨大指纹。

而上部地区,则被暗黑色的玄武岩覆盖,如同一片神秘的黑色海洋,引人遐想。

嫦娥六号的登陆环境可谓艰险。

相比月球正面,月球背面的深坑显然更多。

每一个降落点的选择,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考虑,以确保降落的安全和成功。

嫦娥六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降落的探测器,面临着无数的不确定因素。

和月球正面降落的探测器相比,它的降落精准度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人类共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均位于月球的正面。

嫦娥六号的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区域内,这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陨石撞击坑。

想象一下,这个地方承载了月球的岁月痕迹,记录了太阳系的演化历史。

我们将在这里采集样品,分析研究,就像解读一本写满密码的古老日记。

这次的任务,不仅是填补了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更是深化了我们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任重道远。

确实,嫦娥六号的实际着陆坐标是南纬41.64度、西经153.99度,与此前公布的预选着陆点南纬42.1度、西经154.4度相差16.7公里。

可嫦娥六号的任务地点并非月球平坦的正面,而是充满撞击坑和山峰的背面。

这里的地形变化无常,给降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嫦娥六号并未因此而退缩,她在这种崎岖不平的地形中寻找平整区域,改变落点位置,最终成功落月。

从嫦娥三号开始,我国就成功运用了视觉避障技术,让月球软着陆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的成功运用,不仅代表着我国在探月工程中的阶段性进步,也为未来设计更加精准的探测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升精度,我国已经在嫦娥七号探测器上运用了先进的图像匹配技术,有望实现百米级定点着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印度,在发射月船3号之前,已经向月球发射了月船2号,结果着陆的时候坠毁了。

为了挽回国家的面子,他们必须再次尝试,再次向月球发射探测器。

他们将月船3号的重心放在了精准降落上。他们小心翼翼,生怕再次重蹈月船2号的覆辙。

当月船3号以360米的误差成功降落时,印度网友们瞬间沸腾了。

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国家的航天实力的体现,甚至有人认为,他们的航天实力已经超过了东方大国。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月船3号和嫦娥系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探测器。

他们的精准降落,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月球背面带回土壤,这也让人不禁要问,他们的精准,又有什么意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带回的不仅仅是一种被誉为“宇宙时间胶囊”的月球土壤,更是承载了月球3亿年历史的见证。

些土壤中蕴藏的信息,将解读月球上3亿年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神秘的天体。

嫦娥六号的任务并未就此结束,它还带回了一些用以分析月球土壤的数据。

在欧洲航天局的太空实验室中,行星科学学科的负责人卡彭特对此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嫦娥六号带回的数据,将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为我们的探索铺平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一说一,我们出现这样的误差,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们的科技更加先进,我们将能够提前了解预定着陆点的地形地貌,推算出更为合适的着陆位置,让我们的探索之旅更加稳妥,更加精确。

它的表面地貌却时刻在变化。

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一旦发生改变,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合适的应急方案,以保证我们的探索任务能够顺利进行。

这就像是我们在海洋中航行,需要时刻关注风向和海流,以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保证我们的航行安全。

至于印度,他们有更多的技术还没有掌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探索之路就此结束。

他们的言论,我们不必过于在意,因为我们都是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我们都是探索者。

我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一起前进,一起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信息源:
2019-11-26 16:27·中国青年网沉默两个月后 印度政府承认失联的“月船2号”着陆器坠毁
2024-06-04 10:16·中国青年网嫦娥六号月背着陆点高清影像公布
2024-06-02 13:54·光明网成功落月!嫦娥六号怎么落的?着陆地点咋选的?一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