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这是伟人在1965年《重上井冈山》中留下的豪迈辞章。

老人家以恢弘的气势将自1927年以来长达三十八年的巨变描绘地大气磅礴,让人拍手称快!

如今,他目光穿越了历史,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他们的精神在今天得以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不仅顶住了多重压力,更是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日,中国突然公布了一组照片,不仅鼓舞了国人,更让全世界为之惊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随着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震撼升空,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宣告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这一刻,嫦娥六号正式开启了为期约53天的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目标直指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法新社和日本共同社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迅速发布了关于此次发射的详细报道,涵盖了发射时间、地点及任务等关键信息。

英国天空电视台和《纽约时报》更是通过图文直播的形式,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不仅如此,《纽约时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 BC)还特别对嫦娥六号的命名进行了深入解读。

他们介绍到,“嫦娥”这一名称源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象征着对月球的探索和向往。

这些媒体还回顾了中国过去的探月计划,详细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进步和非凡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计划,嫦娥六号将前往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进行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并采集不同地域和年龄的月球样品。

CNN和路透社等多家外媒对此次任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指出,嫦娥六号若能成功带回月球背面的样本,将为科学家们提供重要的数据,帮助揭示月球和太阳系的演变历史,推动中国探月计划的进展。

路透社特别强调,这次尝试从月球背面采样,标志着中国月球和太空探索计划的又一个里程碑。

英国《独立报》则认为,探索月球背面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着陆探测器本身已非常复杂,而此次任务不仅要在研究较少的月球背面取样,还需成功将其带回地球供科学研究。

英国天空电视台的报道指出,探索月球隐藏的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历史。

“这将是一项非凡的任务,因为月球背面确实有许多未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我们的航天路,可以用逆袭两个字来形容。

在苏联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后的第九年,我国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刻: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被长征一号送入了太空轨道。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在“东方红一号”升空之前,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

那时的我们既缺乏先进的技术,又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困难重重。

然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却始终不肯放弃,他们心中燃烧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既然外国人能做到,凭什么我们不能?

我们的航天事业就在这种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起步了。

没有先进的设备,科学家们就自己动手制造;

缺乏资金,他们就节衣缩食,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

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轰鸣,“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

广播中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声,传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也传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四年后,神舟五号在万众瞩目中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那一刻,全国沸腾,欢呼声响彻云霄.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一个又一个卫星升空,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也拔地而起,每一次的突破都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航天,从追赶到引领,用一个又一个“首次”证明了实力,赢得了尊重。

那些曾经轻视中国的人,如今不得不正视我们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直到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再次证明了中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航母

1980年,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将军带领团队访问美国。

当他第一次踏上美国航母的甲板,眼前的钢铁巨兽让他震撼不已。

他踮起脚尖,攥紧双手,目光如炬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心中暗暗发誓:美国有的,中国也一定会有。

回国后,刘华清将军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航母的研发工作中。

数十年的风雨兼程,他与团队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

终于,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服役。

这艘航母的诞生,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西方国家对此却不屑一顾,认为辽宁舰不过是从乌克兰买来的“烂尾楼”——瓦良格号,经过简单翻新和补丁才成形的。

然而,对于那些曾经在航母甲板上踮起脚尖的中国人来说,辽宁舰不仅是一艘航母,更是一个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宁舰经过多次海上实验,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二艘航母山东舰于2017年正式下水,并在2019年成功交付海军服役。

这一成就让人振奋,但中国航母的发展并未停下脚步。

三年后的2022年,第三艘航母福建舰顺利建造完毕,并在今年的5月8日成功完成首次海上测试后,顺利返回江南造船厂码头。

这一幕幕不仅仅是机械的操作,更是无数科研人员和海军官兵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当福建舰的测试画面被公开,整个中国沸腾了。

无数网友激动地留言:“中国力量再次震撼世界!”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航母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如同“下饺子”一般,接连不断地带来惊喜和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速度

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但真正的腾飞始于2004年。

那一年,中国决定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来实现自主创新。

当时,高铁行业被少数国家垄断,但中国没有止步于引进和模仿,而是派遣大量技术人员深入接触高铁设备制造商,致力于将这些技术融会贯通,转化为中国的核心技术。

2008年,中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京津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最高运营时速达到了350公里。

然而,这仅仅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开始。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截至202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4.5万公里,覆盖全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如此大规模高铁网络的国家。

但中国的雄心并不仅限于此。

今年五月,广州市发布了一项宏大的计划:在超大城市之间建设高速磁悬浮通道。

这一项目旨在实现国家级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5-8小时互达,若能成功建成,将再一次以“中国速度”震撼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G信号覆盖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

通过优化通信网络和基站建设,我国的移动网络4G、5G信号显著增强,实现了网络的深度覆盖,为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现在,我国的5G网络覆盖已经从“市市通”延伸到“县县通”,并继续向乡镇和行政村扩展。

然而,真正的突破发生在青藏高原的无人区——可可西里。

5月5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和《朝闻天下》栏目详细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进展。

中国移动在可可西里卓乃湖成功建设并开通了5G专网,使得这片海拔4800米的无人区也实现了5G信号覆盖。

为了抵达卓乃湖,我们从青海格尔木驱车近300公里,穿越大片山地和茫茫戈壁,经过了11个小时的艰苦行程,最终来到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保护站。

卓乃湖保护站不仅是整个可可西里无人区唯一的一座中国移动通信基站,还能提供5G+4K的信号传输服务。

在这片广袤而荒凉的高原上,5G信号的覆盖不仅为无人区带来了现代通信的便利,更为守护藏羚羊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技术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能源新纪元

2023年12月,上海电气参与建设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这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上海电气提供了反应堆压力容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汽轮机等主要设备,自主研发制造,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计划到2025年核电装机量达1亿千瓦。

“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600MW高温气冷堆的商业化应用,形成世界领先的高温气冷堆产品系列。

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合作,使我国成为掌握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推动技术进入商用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想说的呢?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金台资讯
《5G-A上珠峰!》——光明网
《福建舰举行首次海试,军事专家:建造水平无疑是当下常规动力航母的天花板》——环球网
《我国高铁达到4.5万公里》——新华社、《时速400公里高铁不是终极目标,我国有更狂野的“贴地飞行”计划》——澎湃新闻
《大国重器向“新”而行——实探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光明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