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早晨,你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位主理人。

主理人就是以这样突然的形态闯入的。 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生活和社交圈子里已经冒出了越来越多的主理人。

酒吧主理人、咖啡主理人、民宿主理人、婚庆主理人,厂牌主理人、协会主理人、俱乐部主理人,过去朋友圈里卖面膜的微商现在都叫美学主理人。

谁朋友圈要没一两个主理人,那可能压根就没有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赛博人的光荣进化,似蜥蜴人的秘密入侵。主理人的物种泛滥已经成为本时代一大文化迷因。

拿银角大王的紫金葫芦在太古里做一圈职业街采,完一看葫芦里乌央乌央挤着800多个主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当主理人,也许明天就自称主理人。楼下老姑夫本来大果子炸得好好的,突然就改名叫古早味小吃主理人。

我那高考刚估完分,打算秋天进厂的大外甥,也连夜成立了自己的说唱厂牌,变成了主理人。

完蛋!我被主理人包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手吧!外面全都是主理人

到底啥是主理人?

有朋友说这是一个宗教概念,主要讲的是主跟人的关系。把爱压制成信息,隔离开人们带理不理的云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这是一个商业概念,主要讲的是人跟企业的关系。表示这个人既跟企业有强关联,又似乎不那么具体,有些暧昧,有些疏离。

比如黄鹤就可以是江南皮革厂的主理人(前),生产钱包、拖欠工资以及带小姨子私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社交概念,代表了一种体面的保全。过年回家亲戚问你在外边做什么,如果不想说没工作,可以说在做主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卖创业课程的机构试图总结过主理人的特质,“比老板更洋气,比CEO更亲和,比负责人更轻松,比总or经理更浪漫”。

一句话概括,就是四不像。

在社交媒体的有关争论下,有人经常写一大堆想讲明白主理人到底是干什么的,说主理人这个词的应用场景其实非常准确,只是尔等山炮不懂。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民间自发”,什么“理事人员”之类的,给大家一种可能请不起员工、或者就算请了也不给员工缴纳足额社保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说,主理人的理是理货的理,就是自己开个小店、摆个小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过那有的主理人连个网店都没有,是理念的理。本人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理念。

主理人这个身份就像是时代浪潮里的一桩悬案。跟电子俱乐部的DJ给自己写的bio(个人简介)似的,主打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想象,一种凶狠地走向理想主义的温床然后尿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理人是一个筐,啥职业都往里装。万物皆可主理人,全民跑步进入主理人时代。

卖衣服的叫潮流主理人,做餐饮的叫口味主理人,拍照片的叫风格主理人,装修公司外包的画图工作室都给你标配俩设计主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溜子那都可以叫街头文化主理人,没事儿,我溜达。

发廊里顾客最多的Tony也是主理人,毕竟店里边的头发确实主要都是他在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主理人和他的私域客户群

来到现实生活中,主理人的通货膨胀就像货币超发一样,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确切的不适感。

你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主理人我拿个快递,取件码9527。”

“早上好主理人,你这包子咋卖的?”

万一这要在天津,狗不理的主理人,听着这里头就有一些哲学性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讨厌主理人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几乎都是出于社会性动物的本能。

首先主理人这个身份难以标的,在社会上基本没啥参照意义。

市场讨厌不确定性,社交也是。你说你是董事长、部门经理,商务接待上对面好歹有个数,你说你是主理人,人都不知道到底是该招待你一顿新荣记,还是领你上楼底下吃点自选麻辣烫。

再者,主理人这个title似乎总是含着那么一点不贴地的傲慢。

无论创始人还是合伙人,不管主管还是老板,听着感觉要么是出了钱,要么是出了力。主理人,工作量、含金量、个人能量好像都不太具体,但仿佛只有体面这件事,才是主理人的刚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激言论,批判理解

最重要的是,一件商品一旦跟主理人扯上关系,就总有一种附加值溢出的感觉。

感觉你要宰我了。

我进店就想买个T恤,预算100,这时你穿全套日潮、阿美咔叽、戴着林德伯格,过来咔咔一顿握手,说你是主理人。

那我就知道,今天这T恤,100块,我应该是拿不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便吧!主理人做不了主人

主理人这个词,最早应该是从潮流品牌圈传染过来的。

潮牌嘛,大家都知道,潮、贵、质量不好。一般来说。

不过潮牌有一种强大的能力,那就是制造并贩卖意义。

潮牌主理人就是消费时代分开红海的摩西。指引着信徒们走出土鳖、走出低级,走进摩登时代,走进广阔的新天地。莫西莫西,掏出你兜里的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理人这个词正式在中文媒体上被大众所知,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

2010年代初中,那是什么年头?

那是一个疯狂要上价值的时代,最缺的就是给热钱找点意义。

直到2017年前后,这种热度都在持续。标志性事件有《中国有嘻哈》开播,锤子手机拿了投资10个亿。

主理人彻底走入流行文化,在消费上那就是Fancy,在商业上那就是Sexy。

镀金时代最后的疯狂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大众视角里的主理人,一开始绝对是个好词。

可又是从啥时候开始,主理人的身份开始变味了呢?

那就是眼下这几年的事。

在上行时代做主理人可比好风借力,在下行时代做主理人宛如逆水行舟。

共性市场不好做了,你开始讲个性了;宏观市场完了,大家开始玩细分了。人人都是主理人了,人人就都不是主理人了。

当主理人随着消费触底了,主理人那活就彻底祛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主理人是适者生存的游戏,厌恶主理人是对生存环境变化过快的应激。

这都啥年代了,还上价值呢?

包子铺里卖咖啡,服装店里搞阅读,美甲店里放文艺片,网约车里聊IPO。

那还有多少人肯为你买账呐?

那天我看了一篇研究主理人的论文,里面有一句是:“主理人是传统劳动的失意者。”我觉得总结挺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终于成为,一位主理人。

主理人的名头再大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个体户的营业执照才是你永远的家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有些时候,我还是挺感谢存在主理人这么个词的。

因为这个词很包容,在某些窘迫的时刻就显得比较可贵。

你想想。

20来岁在招聘软件上投100份简历石沉大海的年轻人。

35岁还没到就被公司优化了跑网约车送外卖的中年人。

大厂的离职博主,工厂的机台青春,在实体经济和直播带货中忧伤的老板,在大城市里留不下又在小城市待不住的白领游魂。

主理人,对于大家来说,起码还代表了一条退路。一个包含积极暗示的、有希望地、感觉好像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体面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犟嘴,说主理人不是人。

主理人是一种思维。讲究有温度的商业模式,有个性的产品表达,主理人的审美才是让客户从兜里掏钱的真正秘密。

我觉得没问题。

不过按这个逻辑,目前全世界最有主理人思维的地方,应该是only fans。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视觉Lv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