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声反对声大都认为这是大材小用,是暴殄天物。

但斯坦福如何?博士又如何?

到乡镇到基层就一定很差吗?

就这么看不起乡镇看不起基层吗?

有如此情绪,无非是有的人认定,国家不重视人才,同时学历已经贬值了,为自己的悲观论点添加论据罢了。

殊不知,基层是最大的舞台,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佳的途径。

一则,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我们国家林子大,人多,人才也不少,不要杞人忧天如此是人才浪费。

现在就业形势多严峻啊,市场经济,自由发挥。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学士硕士博士一大堆。

先生存再生活,待业的博士不如上岸的乡镇公务员。

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先找份稳定的工作干着,再骑驴找马,主打一个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二则,人各有志,各其所好。

说不定人家就想进体制内找个安稳的工作呢。

作为局外人,我们其实无权干涉,这是人家的权利和自由。

《水浒传》告诉我们,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相比体制外朝不保夕、受不完的窝囊气,人家作为“下嫁”乡镇的人才,那绝对是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死。

好多人厌倦了内卷和城市喧闹的生活,却又脱不掉长衫,而人家起码很有勇气。

在体制内,“只要你不想当副科,你就是副县”。

这份工作“相当可靠”,旱涝保收,各种保障到位。

而且在“官本位”思想浓烈的北方,那可真是很有“做官”的感觉。

三则,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也有人说,哪怕进体制内也别去乡镇啊。

根据当地招考政策,明确该岗位面向本市户籍人员。

人家是当地人,人家学成归来,回到家乡,报答父老,有何不妥?

而且离家近,不论是孝敬父母,还是走亲访友,那都很方便。

相反是很多质疑的人却习惯性地嫌弃家乡鄙视家乡,一整个忘恩负义。

有人诋毁嘉峪关,有人直奔百色山。

面试的时候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考上了就成了精致的小布尔乔亚,黄文秀始终是少数啊。

四则,避其锋芒,韬光养晦。

参加县级以上公务员招考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相比之下,此乡镇公务员岗位既有户籍限制,又有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要求是比较苛刻的,这也就排除了很多竞争对手,竞争压力自然小,甚至只要过平均线就能上岸。

如此选择可谓稳妥,再加上如前所述的那些因素,前途不可限量,长远看就是“曲线救国”。

五则,响应号召,蓄势待发。

现在政策规定,干部提拔重用要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

人家直接投身基层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再经摸爬滚打必定平步青云。

作为来自世界名校的海龟博士,去那么一个不被看得起的犄角旮旯,属于金凤凰飞回小草窝,属于鹤立鸡群。

而当地的领导干部和父老乡亲出于爱才惜才,必定会高看一眼,必定会厚爱有加。

根据相关规定,博士入职公务员一般享受正科级待遇,那是和镇长、书记一个待遇的。

同时作为金豆豆,很容易在晋升提拔问题上被上级领导和组织关注关心到,被打造成宣传的范本和招引人才的招牌。

在人情社会的家乡,下面和四周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朋好友,上面是欣赏厚爱的领导组织,那开展工作、增长才干、提升政绩不就是手拿把掐的事儿嘛。

哪怕是在乡镇,但大概率委以重任,又大概率被提拔到县级甚至到市级,真正说去长期当一个基层的苦逼“打工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你是去当体制内的“民工”的,而人家是去“镀金”的。

最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你笑人家太疯癫,人家笑你看不穿。

莫以短浅的见识、势利的心眼,去胡乱揣度人家长远的规划、淡薄的心态。

当然,还是希望,把申论写在大地上,把面试答在群众里,把理想实现在基层中,把信仰践行在双手中。

同志!加油!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