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怀才不遇一词出自《喻世明言》:“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显通,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这是一种极为可悲的境遇,明明自身很有才能,却始终没人赏识自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马不遇伯乐。古代有很多诗人就总是写诗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李商隐的《风雨》。

说到近代,其实也有一些被埋没的人才,幸运的遇到了伯乐重新被启用,而不幸的就一直埋没在众人中间。不过今天的主人公他一开始只是陈锡联的传令兵,而48年后超过了老领导,官至正国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在这光辉荣耀汇聚的时刻,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一切的和平与荣耀其实是众多年轻的生命拼命换来的。他们从青春拼到中年,从中年拼到白发,出生入死,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机会见证新中国的成立。而陈锡联的这个传令兵就是一个幸运儿,他不仅得到了陈锡联的提拔,后来甚至还超越了陈锡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他年仅14岁就开始革命。虽然14岁的年纪确实很小,但陈锡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时候并没有同龄人的胆怯,反而十分勇猛,他利用6年时间,靠勇气和智慧在战场上立下大大小小无数的功劳,而他也在仅仅20岁的年纪就成了师长。

师长的待遇自然和其他普通士兵不一样,而他的上级也在1935年专门给他配了一个传令兵。让陈锡联惊讶的是这个传令兵竟然不是一个年轻的新兵蛋子,却是一个和他差不多年纪的老兵,看资历也比较深厚,所以这个传令兵一来就是班长的职务。后来陈锡联通过了解终于知道这个传令兵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叫李德生,原本他是师部交通队支部书记,但在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时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便被降成了传令兵。陈锡联听了以后,自然也唏嘘不已,不过为了两人能更好的配合在一起工作,他可不希望李德生一直沉浸在这种失落中,于是陈锡联在和李德生共事时总会鼓励李德生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开始新的革命。

李德生也是一个有血性的男儿,慢慢地,他的工作也走上了正轨。就在这个过程中,陈锡联也发现了李德生许多优秀的技能,在交通运输、后勤补给甚至是打仗上都有独到的见解。李德生已经展现了不一样的地方,陈锡联又是一个惜才的人,所以他很快就把李德生调到一线部队,开始行军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抗战快速爆发,我军为应战也对军队进行重组,李德生此时就直接作为特务连连长带领士兵一起作战。他在战场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独有的智慧,所以在阳明堡之战中,李德生沉重打击了日军,不仅杀了敌军百多人,还打落敌机24架。不仅是这一场战斗,之后的每一场战斗李德生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他也凭借自己这些卓越的表现获得了领导的关注。

李德生太过于优秀,领导不提拔他反而显得领导不慧眼识珠,所以在抗战进行一半的时候,李德生已经是团长的职位。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45年年初,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严重缺乏,对敌陷入僵持状态。此时,李德生就主动提出要潜入敌军深处剿灭他们。当时李德生只带了82个人,他不仅带着这些人成功潜入日军马坊据点,甚至还将他们一锅端了,这一场伏击战打的很漂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没有太平,世界也没有太平,所以李德生在中国的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在继续发光发热。每一场胜利的战斗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擅长打恶战,这几乎让美军的嚣张消失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战争结束之后,李德生也接受了自己应有的荣誉,在1973年,他甚至被选举为政治局常委,此时他的官职完全超过了陈锡联,成为正国级领导。

结语

李德生的官职虽然要比陈锡联的大,但他们俩仍旧是好朋友,因为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俩颇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实际上,李德生确实应该感谢陈锡联的提拔,要不是他慧眼识珠,李德生或许根本不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参考资料:《喻世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