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不正常”的时候?

可能是对自己不具备某种特质的担忧,比如外向、合群、坚强、乐观;

可能是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某种理想状态,比如拥有苗条的身材、稳定的亲密关系、高薪体面的工作;

也可能是偏离了“社会时钟”,比如25岁拥有稳定的工作、30岁结婚生小孩、35岁有房有车;

还可能是因为一些刻板的社会评价,比如女性不要轻易离婚、结了婚就要生小孩、大学毕业生不能去干体力活、大人不能喜欢幼稚的东西......

这些怀疑容易导致:我们对“不正常”充满了无比的恐惧和否认。

当一切不能“正常”进行时,我们就会紧张、焦虑,甚至对现实极度不满。

于是我们会急于证明和逃离这种“不正常”,哪怕是逼迫自己变得“正常”。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期待:只要我变得“正常”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

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不正常”一定不好吗?真的有必要变得“正常”吗?

今天,壹心理想好好跟大家聊一聊这几个问题。

希望我们都能允许自己“不正常”,允许自己“做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语义角度来看,“不正常”和“正常”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它们同时存在时才有意义。

也就是说,当我们评判自己或者他人不正常时,其实也意味着内心认定了某种标准是正常的

这种标准是如何形成的呢?

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学者Sarah Chaney认为,现代社会语境中“正常”的概念起源于统计学中的“平均值”

最初,这个词只能代表“多数人集中的值”,表示数量上的“更常见”,比如平均身高。

但随着在精确领域中的应用,“正常”一词逐渐被赋予了更多“价值评判”的权力,并沿用到了人类身上。

处在均值范围内的人,是更好的;而偏离均值的人,被认为是“不正确的”

正常的含义从“常态”偏移到了“正确”,它不再仅代表“平均值”,更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是最好的。

在一些领域内,这种判断是具有进化意义的。

比如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及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包括各种行为、情绪、人格障碍。

它的英译是“Abnormal Psycology”,即在“normal”(正常)前加上反义词根“ab”,表示“偏离常态”,也就是“变态”。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量化个体身上的非适应性行为,区分出“不正常”的个体,从而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帮助我们更健康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对“不正常”的定义并没有积极的意义,反而偏离常态的个体,会因此接收到更多的负面反馈,不停地自我否定

比如一个小孩如果在外面碰到父母的朋友,没有主动打招呼,会被父母批评“不礼貌”“不大方”;

还有我高中时的一个女同学,因为饭量比一般女生要大,所以经常被其他人嘲笑;

或者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不去工作,而是选择环游世界,靠打零工养活自己,也会遭到身边人的质疑和指责。

这些行为或特质并不是“错误”的,只是因为和一般人“稍有不同”,就被环境所否定和排斥。

但其实,环境所定义的“不正常”是流动的。

举个例子,“35岁女性未婚”这件事在一线城市和四线城市所面临的阻力和压力都是不同的。

当环境、社会舆论更宽松时,人们会更有“心理空间”去容纳别人,更有弹性,更温和,更具备包容性。

甚至,在同一个大环境下,每个人对“不正常”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我的两个大学同学都喜欢同性,但其中一个早早就宣布出柜、大大方方做自己,另一个至今还隐瞒着父母和亲戚,找各种借口拒绝相亲。

原因就在于前一个同学的家庭环境更加包容,而另一个同学的家庭环境则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因此,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它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根据周围人的反馈所形成的自动化认知,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所塑造的。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不正常”,只是因为你和所处的环境不够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必须承认的是,但凡有评价的地方,人就很难不受到影响。

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不被TA所在的环境接纳,那么TA就会感觉很不安全,担心自己被针对、被孤立、被惩罚。

久而久之,人就会有压抑真实自我,去“假装正常”的倾向。

美剧《摩登家庭》里的小女儿Alex,成绩拔尖,多才多艺,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

但她在学校却不受欢迎,被同学叫“书呆子”,也没什么朋友。

相比爱学习的孩子,初中生们更喜欢交际能力强、性格外向的人。

Alex虽装作表面上不在意,但私底下却很失落。

她开始讨好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为了融入对方的圈子,假装不喜欢学习,翘课去参加派对。

后来她交到了朋友,可每次聚会回家后却不开心,因为她其实很讨厌这些娱乐活动。

对任何人,尤其是正在发展社交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不被群体接纳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TA们会体验到强烈的“被否定感”,认为自己的某部分特质(比如爱学习、太内向)是很不正常、很糟糕的。

对“被孤立”的恐惧,会让TA们选择隐藏自己真实的部分,假装成为另一种人。

同时,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就一直被迫隐藏自己的某些部分,那么即使成年后,否定TA们的人不在身边,TA们也会内化出一个“施虐型客体”,主动否定自己。

朋友小檀有段时间,一见客户,就会出现口误,非常影响工作。

后来她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其实自己非常讨厌这份工作。

虽然收入不错,但她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小檀却不敢辞职,因为她觉得自己不能这么做。

小檀的成长过程,被塞满了各种习题册和兴趣班。

当她想玩耍时,就会被父母批评:“你怎么一天总想着玩?怎么没见你主动去学习?”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檀,会将“娱乐和休息”理解为“不正常的”,从而不得不压抑玩乐和放松的想法。因为她觉得,这样才能不被否定,从而得到父母的爱。

这种认知留在了小檀的潜意识中,导致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再约束她,她也会对休息充满恐惧,所以再痛苦也不敢辞职。

但内心对工作的讨厌却无法压制,这两种矛盾的心理倾向产生冲突,便以工作失误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恐惧会增强“超我”的存在感,让个体高估“不正常”造成的严重后果,只能拼命“假装正常”。

这导致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去搞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也就抑制了“整合自我”的过程。

于是,当自我无法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就会引发种种负面体验,然后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假装正常”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的暴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集体性的因素也会增强个体对“不正常”的恐惧

有个叫荞麦的博主观察到: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渴望社会化,TA们早早就开始规划和担忧自己的未来;但同时又缺乏与之对应的自我成长,所以就会很焦虑、很着急。

原因可能和社交媒体的过度渲染有关,它让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极端案例:

“28岁没谈过恋爱是不是完蛋了”“30岁存款超过7位数”“38岁从体制内辞职找不到工作”......

根据社会学理论,环境中的他者呈现出的理想生活模板,会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一条“正常”的标准线。它会冲击我们“不同”的那部分,削弱内在动力,迫使我们做出“更正常”的选择。

于是,相比慢慢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我们会更着急能否“尽快达成正常”。

我们用标签定义彼此,把人生的每一步(比如升学、择偶、择业),看作权衡利弊和对错的抉择,力求答案“最优解”,而不是“最喜欢”。

即便遵照内心,选了“不正常”的那条路,这条标准线也会时刻影响着我们。在每次遇到阻力,或者一点失败后,就开始后悔,觉得自己做错了选择,然后赶紧回到那条“正常”的路上。

除了互联网的影响外,大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当我们心情不好,或者工作很累时,会很难有耐心听朋友倾诉;整个社会系统也是如此,当经济下行时,系统的弹性也会降低。

在紧张的系统下,人会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很小。于是会倾向给自己灌输一种“无力感”,把自己想得无限弱小,而系统和他人则无限强大。

这会加剧个体的“认知扭曲”,导致更容易产生“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如果不按照正常的方式生活,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离婚后的生活很难,我只能先忍着。”

“没了这份工作就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即使领导快把我逼疯了也不能离职。”

最终,集体性的因素会导致我们缺乏对其他生活的想象,我们看不到其他出路,所以感到更加不安和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厘清以上几点内容,或许已经能够减轻我们对“不正常”的恐惧。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试试这样做:

1、尝试为自己创造一个抱持性的环境。

远离那些让你感到被排斥的人或环境,寻找那些能够接纳你的安全地带。

除了好朋友、伴侣、咨询师外,其实还可以是一个虚拟环境。

因为担心破坏关系,我曾经是一个很难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有时也会怀疑自己的某些想法是不是太过阴暗,觉得自己是个坏人。直到我看了《老友记》:

菲比面对朋友的求助,特别坦然地说:“我希望我可以但我不想去”;

瑞秋在得知前男友和闺蜜订婚后,虽然知道自己不占理,但还是在电话里诅咒对方,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舒服一点。

我在她们身上找到了“同类”的感觉,这帮助我更能接纳自己身上的一些“阴暗面”。

这不是让你伤害他人,或者故意释放攻击性,而是允许自己的“不正常”存在。

2、问问自己的内心,和真实的自我对话。

重新和“真实自我”建立联系,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可能会发现,这个自我是变化的。可能你每个阶段、每个状态下的欲望和需求都不同,很难做出选择。

3、具体地去生活。

找到最困扰你的那个点,尝试做出改变,记得给自己一些时间,不要着急责怪自己。

你会发现,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性。

按照你想象中的“不正常”生活,并不会把自己推进绝望之境;而所谓的“正常”,也绝非看上去的那么完美、那么适合你。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你总能找到自己的生机。

到那时,是否正常、是否完美都不能成为判断标准,因为你的心灵足够广阔,你足够信任自己,你能在任何境地中为自己找到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不需要过绝对正确的人生,你只需要过你想要的人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麦子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

对“不正常”的恐惧,往往束缚我们对自我的探索和生活的想象。如果你也想摆脱外界单一的评价标准,寻找专属自己的多元人生,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学交流群】,从学点心理学开始。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心理学知识、观看大咖干货直播课,减轻对“不正常”的恐惧和焦虑;可以与群友交流互助,在包容接纳的环境中,找回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还可以免费领取【1V1心理职业规划】,掌握新的职业技能,0基础入行心理工作,拓宽职业道路,发展副业提升收入,开启人生更多可能性!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