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22日,南昌战役已经临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12万大军此刻已经在南昌城内耀武扬威。

此时,身为侵华日军第101师团步兵第103联队的联队长饭野贤十更是趾高气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役,他们获得了胜利,饭野贤十脸上的横肉高高耸起,阴毒的目光游走在四散而逃的老百姓身上

“今天就让他们见识见识武士道精神的厉害。”

话音刚落,饭野贤十就抽出腰间的指挥刀,朝着身边五花大绑、早已奄奄一息的中国军人身上劈砍而去。

手起刀落之间,8颗英勇就义的中国军人便没了呼吸。

可是,仅仅是屠杀奄奄一息的俘虏,并不能满足饭野贤十的屠戮欲望,他又将目光对准了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给我一支枪。”

听到长官的命令,副官赶紧递过一支崭新的步枪。

饭野贤十也不含糊,拉动枪栓便开始瞄准,随着一连串的枪声响起,六名无辜的老百姓倒在了血泊中。

就在他得意地向手下吹嘘自己枪法有多么出神入化的时候,背后的一声枪响却让所有人的脸色大惊。

饭野贤十大佐的眉心出现了一个指头一般粗的窟窿,献血止不住地涌出。

他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转过身去,一脸错愕地环视一周,终于发现,在不远处的尸体堆里,一个浑身是血的中国士兵正用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自己头部中弹、已经没有任何生还的可能,那个年轻的中国士兵才咧嘴一笑,随后便断了呼吸。

这个日军大佐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正得意的时候,竟然会挨枪子、而且还是被命中要害。

1

这个临死之前,击毙日军高级军官的士兵名叫强三娃,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141师721团的一名下士班长。

强三娃出生于1919年,从小家中十分贫寒,好在父亲身强力壮,平日里给地主家做苦力,也能勉强满足一家人的开支。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强三娃刚满18岁的时候,日本人闯进了他的家乡,开始在各个村子里横行霸道、欺男霸女。

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三个日本兵就扛着钢枪进了村子,不仅侮辱了强三娃的娘亲、还一刀一刀刺死了他的父亲。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只剩下懵懂的强三娃孤苦伶仃。

为了活下去,他四处乞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国民革命军的部队,为了替父母报仇,强三娃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141师721团的一名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年纪尚小、且身体虚弱的强三娃并不适应军队里的艰苦生活,但一想到父母惨死于日本人手中的场景,心中的那股怒火还是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强三娃进步飞快,不仅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武器,体能考核每项都十分优异,更是升任为下士班长。

此时的他,已经彻底从战友口中的“新兵蛋子”成长为年轻的“兵王”。

2

1939年3月中旬,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岗村宁次调集12万大军,从武汉一路南下、保卫南昌。

当时,饭野贤十率领的第103联队隶属于日军第101师团,奉命在修水河一带进攻中国军队的防线、并且趁机强渡修水河。

对于修水河对岸的我国军队,饭野贤十显得有些嗤之以鼻。

他从1911年在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多达上百场,从“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主动撤出东北的时候,饭野贤十就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中国的军队是没有血性的。

接下来,饭野贤十指挥手下的部队发起了冲锋,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河对岸的防御力量就开始全线溃败,这让饭野贤十变得更加嚣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向手下的将士们展示自己的勇猛、也为了过足杀生的瘾,饭野贤十对溃散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可就在他看着一个个俘虏倒在血泊中而忘乎所以的时候,背后的一声枪响彻底却正中他的眉心,当场不治身亡。

站在一旁的日本军官赶紧将饭野贤十护在身后,然后派出几名士兵查看、究竟是谁放的黑枪。

终于,他们发现了尚有一丝气息的一个中国士兵,他的脸上还挂着一丝因手刃敌寇而感到死而无憾的微笑。

几个日本兵将他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终于在他的口袋里翻到一张照片,上面只写了三个字“强三娃”。经过比对,照片和躺在地上的这个中国士兵,就是同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对于饭野贤十被杀这件事,日本政府对外一直保持着模棱两可的态度。

日本政府承认,饭野贤十实在南昌战役中被中国军队击毙的。但却一直否认他是被一个小小的班长击毙的。

究其原因,其实是日本政府一直注重的“尊严问题”在作祟。

毕竟饭野贤十是日本军队中的高级军官,竟然死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士兵手中。而且还是在战争已经基本结束,日军已经取得战场胜利的时候。

这件事情如果被国际熟知,那么日本政府的威严将荡然无存。

直到1981年,日本史学家外山操光整理出版了名为《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的书之后,饭野贤十的真正死因、连同二十岁少年英雄强三娃的壮举才真正浮出水面。

而当时,饭野贤十已经被日本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军衔、获得三级金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