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兰西特派》剧照

过去在巴黎,有过一个退稿受害者俱乐部,成员都是一些被观众嘘嚷过的剧作家。他们每个月都会在某一个走楣运的日子(也就是某个礼拜五)聚会,成员包括小仲马、左拉以及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收到过退稿信的不止他们,许多如今已成名家的作家都曾收到过退稿信。

《退稿信》一书将成名作家们的退稿信编成了一本书,作家实名,出版方实名,想想就很刺激。在这本书中,作家对出版方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比如萧伯纳就写到:

我觉得出版社根本没有必要存在。他们对我的唯一贡献就是 :让我认清他们对我其实没有任何贡献。他们根本就是一群商业流氓以及敏感易怒艺术家的混合体 ;如果想在他们里面找出个善良的生意人或者优秀的文学评论者,门都没有。

另一方面,编辑也透露了自己工作的境况:

……一种毫无生趣的苦差事,每天要泡在《苦草深深》(Tall Grows The Eelgrass)或者《水电工的荡妇》(Plumber's Wench)这种稿子里,沉重地检阅它们那些畸形的文句结构,同时还得忍受那种令人厌恶的平庸性。

出版社的人往往会仗着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告诉你 :“我们已经确实地读过每一份寄来的手稿。”但是你不该相信这些鬼话。在二十份手稿里面,至少有十五份是可以马上就退回的,通常不会出错。即使里面可能出现大师级的经典之作,但也不过就是千分之一的机会而已。

今天的推送与大家分享的是简·奥斯汀、乔伊斯、劳伦斯、毛姆、纳博科夫、乔治·奥威尔、埃兹拉·庞德和安妮·弗兰克收到的退稿信,以及书中关于他们的片段。它们可以让年轻的写作者对自己多一些信心,也让我们看到,同一份文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立场和具体的执行人手里会有多么不同的命运。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

……如果阁下要我们买下这本书的话,我们宁愿用同样的价钱把书退回去——只求您打消这个念头。

《诺桑觉寺》虽然是作者去世后才和《劝导》一起出版,但实际上成书于1798—1799年间。18 世纪英国流行“哥特式小说”,《诺桑觉寺》却是一部讽刺哥特式小说的作品:女主角Catherine爱看哥特式小说,搞得自己成天紧张兮兮,误把诺桑觉寺的主人Tilney将军当成杀妻恶棍——尽管Tilney将军并未杀妻,但也是个可恶的家伙: 竟然误以为Catherine将继承大笔遗产而暗中促成儿子Henry与她的婚事。无论如何,两个年轻人到最后还是结婚了。这是奥斯汀小说中唯一带有哥特式色彩的作品,但出版商竟然不懂欣赏她那充满讽刺与幽默的巧妙安排。如果Tilney将军真是杀妻凶手的话,这本书可能就会被出版了。

乔伊斯遭遇的“退稿大活动”

不用想也知道,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会激起什么样的“退稿大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夸张,而且夸张到简直可以用“壮观”来形容。

《都柏林人》曾遭二十二家出版社退稿,后来还有一位民众特别用焚书来表达其愤怒。根据乔伊斯的说法 :“当它终于出版时,有某位善心人士特地把整版的书买下,然后在都柏林市焚烧——简直就像是一场由私人执行的新型宗教审判。”

《尤利西斯》出版经历更是不得了——两国政府都以焚书来“退稿”。1918到1920 年间,这本小说有部分内容被放在纽约的《小评论》(Little Review)上连载,经过美国某家出版社退稿以后,完整的内容于1922 年在法国出版,出版者是西尔维娅·毕奇(Sylvia Beach)的莎士比亚书店。小说印出来后分别被寄到美国与英国。乔伊斯说:“它们被纽约与福克斯通两地的海关拦截下来,并遭焚毁。”一直到1933 年,美国才解除《尤利西斯》的禁令,蓝登书屋在隔年将它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这本书里有许多拖拖拉拉的地方。虽然本出版社的读者可能会觉得那些段落是有趣的,但是一般读者中的平庸之辈,会觉得它们很乏味。如果我们就这样把它给出版,读者们可能会把它当成一本写实派的、不讨喜而没有吸引力的书……它太不着边际,缺乏形式,没有限制,而且作者又毫不遮掩地描绘丑陋的事物,使用脏话;有时候它们就这样赤裸裸地被故意摆在读者面前,实在很没必要。大家会一致认为这种观点是 “有点下流的”……而且在书的结尾处,显得极度凌乱;作者的文字与思想就像潮湿、无用的石头,碎成一片片,散落一地。

“他用他出众的才思开创出新的艺术领域。”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一开始引用奥维德《变形记》(Metamorphosis)里面的话,是一种期勉,也是对自己的惕励:他不只希望书中主角 Stephen Dedalus能够走向成熟,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小说家。这本书跟《尤利西斯》一样,都是乔伊斯最富“成长小说”色彩的作品。在美国意象主义大诗人庞德的推荐下,从1914年开始在一份叫做《利己者》(The Egoist)的刊物上连载。这本书的五个章节都记录着Stephen生命中的重大插曲,例如第一章里面遭到教务主任鞭打,第二章里面这16岁少年第一次去嫖妓,第四章里面与一位少女的邂逅……这每个事件也都是乔伊斯自己的遭遇。到最后,主角觉悟自己必须挣脱家庭、宗教与国家的羁绊,自此走向成熟。看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之后,我们就要迈向他那长达十八章的旷世巨作《尤利西斯》了,而且Stephen Dedalus也即将变成一个更成熟的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利西斯》

我们读过乔伊斯先生的《尤利西斯》后感到很有兴趣,我们真希望自己有能力出版这本书。但是就目前而言,书的篇幅太长是个不可克服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找别人来帮忙,依目前的出版速度而言,一本三百页的书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弄完……我已经吩咐仆人把稿子寄回去给你了。

“Smiledyawnednodded”是什么怪字?如果没有看过《尤利西斯》,查遍世间任何字典也不会看到这个字,它的意思是:“微笑哈欠带点头”。不过《尤利西斯》书中的巧妙安排绝不仅仅是这种文字游戏而已。它的全书结构与荷马史诗《奥德赛》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行关系,可以对照着看。例如第一章章名叫做“Telemachus”,这是《奥德赛》里面大英雄尤利西斯之子的名字,他离开家里去寻找离家多年的父亲——Stephen也是在第一章就离家了,他想去找一个真正的父亲,而不是家里那个酒鬼。除了Stephen以外,小说的主角还有住在都柏林市的一个广告业务Leopold Bloom以及他那水性杨花的妻子Molly,整本小说都以他们三人在一天里的生活为主轴(早上八点开始到半夜)。在“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全书最后一章是由Molly的自言自语构成,全篇文字里面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感觉起来像是在堆砌文字一样,但其实诉说的是 Molly的情欲世界与个人历史,是很有趣的安排。

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我是为你好才告诉你:不要出版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伦斯

劳伦斯的写作风格介于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其小说作品往往攻击阶级分明的英国社会, 这种精神大概来自于他的母亲,一位嫁给矿工的学校老师。代表作有《儿子和情人》、 《虹》、《恋爱中的女人》等。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为内容充满男女主角的情欲写真而遭禁,多亏出版社极力以司法途径争取解禁,世人才有机会阅读这本经典。它讲述的是一个欲求不满的贵族阶级女人与家中聘请的猎场管理人之间的情欲纠葛。想想看,其实我们可以用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质疑那些主张禁书的英国统治阶级:如果把两人性别对调,男主角是贵族,女主角是工人,还能构成禁书的条件吗?事实上,这本书之所以遭禁,是因为一个工人跨越了自己的阶级界线,侵犯了上层阶级的妻子,而不是因为有太多的情欲告白。在现实生活中,劳伦斯也是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他选择与一位大学教授的德国妻子私奔,两人结婚后,在一战期间,又因为妻子的国籍与自己的反战立场而予人非议,以致两人远走欧陆。最后劳伦斯在法国因结核病而过世,享年仅45岁。

毛姆《刀锋》

……这本书中有些对话是机智的,有些角色是有趣的,但是 作者对于自己的生活哲学有着 极为冗长的陈述,大部分写得 糟透了,而且很悲观……这本 书不会畅销,虽然我不会说这 是一本令人无法忍受的书,但 我认为它是一本差劲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刀锋》的题名引用一句印度隽语:“锐利的刀锋难以越过,智者也说过,通往救赎的道路就是如此困难。”对于男主角美国青年Larry Darrell而言,最难的是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小说以一战后的巴黎与伦敦为背景,Larry在这两个城市流浪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美、英、法各国的角色,与其说这本书是Larry的生活写照,不如说它反映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社会文明问题。

纳博科夫《洛丽塔》

作者实在应该把他的想法都告诉他的心理医生(他也可能真的说了),而且这本小说也有可能是那些想法经过扩充后的结果——这里面有些段落写得不错,但是会让人吐到爬不起来,即使是比佛洛伊德还开放的家伙也会受不了。……这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沉溺在一种堕落的氛围里面……作者常常写着写着就陷入了一种像神经病一样的白日梦,情节也跟着混乱了起来, 特别是那些有关逃亡的剧情……最后的结果,主角好像把自己给变成野人一样,好可怕。让我最感到困惑的是——这作者居然还想找人出版这本书? 我建议不如把这本书用石头埋起来,一千年后再找人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

……这本书的篇幅显然太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奥威尔到巴黎去投靠亲戚,同时希望在那里当个作家。事与愿违,他没有成为作家,却成了一家高级餐厅里的洗碗工,每天必须工作十六七个小时——跟他交往的,都是一些中下阶级的人物,有人吃老鼠肉,有人把报纸当成内衣穿,却舍得花六千法郎买毒品……回到伦敦后, 他又流落街头。因为本来打算聘他的人临时出国去了,奥威尔只好暂时以收容所为家,跟游民一起过生活。这本半自传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有趣的是,他把书寄给法柏出版社后,给他退稿的人,是已经归化为英国人的美国现代主义大诗人:艾略特。

《动物庄园》

……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如果能让别的动物来当动物阶级里的老大,而不是猪的话,会比较不伤人。我想,挑选猪来当统治阶级,显然会冒犯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比较容易激动的人——无疑的,苏俄人就属于这一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兹拉·庞德《一位女士的形象》(Portrait D'Une Femme)

……第一句有太多“R”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髦人物》、《利己者》、《小评论》……数不清的刊物都曾见证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而埃兹拉·庞德跟它们都有密切关系,他曾经担任其中多家刊物的编辑,也因此提拔过乔伊斯、艾略 特等大师级的作家。“现代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在庞德的推动之下茁壮成长的。说到庞德自己的 创作,他是美国“意象派”诗歌大师,主张以 直接呈现的方式来描绘“事物”。少废话绕弯, 直接把“意象”写下来,成为他创作的最大特 色。除了诗人的身分以外,庞德也是美国的“战 犯”——二战期间,他选择和法西斯主义站在一起,结果在战争结束后,被美军逮捕。本来要被判死刑的庞德,在文艺界的奔走之下逃过一劫, 但被关在精神病院长达13年。庞德受到极高评价的诗集包括《比萨诗章》(1948)和《中国》 (1915)。前者是庞德以世界历史为题材而写成的史诗巨作。后者与其说是一部唐诗翻译集,不如说是庞德借唐诗的意象进行的再创作,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其中的诗歌是对庞德意象主义诗歌理论最成功的实现。至于《一位女士的形象》的第一句诗到底有多少个“R”?答案是三个。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对我而言,这女孩的看法或感觉一点也不特别,充其量这本书也不过只能让人感到“好奇”而已,此外没什么别的。

一个13岁小女孩的日记有何特别之处,能够从 1947年在荷兰初版以来至今仍被视为重要作品,而且从荷兰原文被翻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语言,销售超过两千万册?《纽约时报》的书评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日记……记录了那时时刻刻都战栗不已的生活——安妮变成那六百万位已逝犹太人的代言人,她的声音就是他们的声音。”这部日记无论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都显示了这位少女的早熟,反映了一个生活在逆境中的少女在感情方面的成长过程。

引自萧伯纳的札记:

我的首部作品成书于 76 年前。我向每个出版社毛遂自荐——接洽的出版社遍布每个我所知道的英语系国家。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拒绝 :结果这本书到它成书 50 年后才被出版 ;当时大家已经抢着出版任何我挂名的东西,哪怕是沾个边也好……

我觉得出版社根本没有必要存在。他们对我的唯一贡献就是 :让我认清他们对我其实没有任何贡献。他们根本就是一群商业流氓以及敏感易怒艺术家的混合体 ;如果想在他们里面找出个善良的生意人或者优秀的文学评论者,门都没有。其实我们只需要作者和书贩就可以搞定整个出版流程了,介于两者之间的出版社根本就是寄生虫。

塞缪尔·约翰逊收到的退稿信

阁下的作品既杰出又具有原创性 ;但是杰出的那一部分并无原创性,具有原创性的那一部分,却又不够杰出。

引自西里尔·康诺利(Cyril Connolly)札记

受压抑的虐待狂应该成为警察或者是杀猪的 ;同样的道理,那些对于生命怀有莫名恐惧感的人,则应该成为出版商。

奥利佛·赫福(Oliver Herford)关于退稿和草稿的妙论

什么是草稿?那种急急忙忙完成,然后又随随便便被退回的东西,就是草稿。

引自迈克尔·约瑟夫出版社(Michael Joseph)札记

出版社的人往往会仗着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告诉你 :“我们已经确实地读过每一份寄来的手稿。”但是你不该相信这些鬼话。在二十份手稿里面,至少有十五份是可以马上就退回的,通常不会出错。即使里面可能出现大师级的经典之作,但也不过就是千分之一的机会而已。

《退稿信》序言作者 比尔·亨德森(Bill Henderson) 他撰写了本书的序言。他是美国手推车出版社(Pushcart Press,即出版《退稿信》英文版的出版社)的发行人。他曾寄出会让他遗臭万年的退稿信,过去也收到过许多退稿信。

《退稿信》编者 安德烈·伯纳德(André Bernard) 他编选了本书中的退稿词以及轶闻,并撰写了本书的编者序。他在数家出版社当过编辑,作为编辑,他曾寄出为数众多的退稿信。本书却一投手推车出版社即中,未曾遭遇一次被退稿的经历。

译写者 陈荣彬 他翻译了前两位作者的文字,并编写了作家小传。他目前就 读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班,专攻“中、英、美 文学之城市研究”、“符号学”与“叙事学”。现任台湾中坜市清云科技大学兼任讲师。著有《当电影遇上爵士》,译作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安德烈•伯纳德 译者: 陈荣彬

出版: 三辉图书|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

出版史上编辑们看走眼的重大时刻!

感谢那些昏了头的编辑和出版商,是他们成就了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