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嫦娥六号即将凯旋归来,并且它还携带着人类首次采集的月球背面样本,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中国对此期待不已,全世界都对这一时刻在翘首以盼。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却再次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们希望分享这块“月饼”。

那么,美国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别有用心?月球背面的月壤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值得美国如此觊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光明网:嫦娥六号的“回家”之路分几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回家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嫦娥六号已经出发“工作”了50多天,这个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

要知道,这可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样本,所以说,嫦娥六号的每一次“动作”都在创造历史。

现在,嫦娥六号已经进入了返程的最后阶段,据悉,它预计将在6月25日重返地球,届时将为我们带来一份珍贵的“月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嫦娥六号的归期已定,但它的回家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你可能会问:“嫦娥六号不就是从月球起飞然后直奔地球吗?有什么困难的?”事实上,要让一个探测器安全返回地球,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嫦娥六号在完成采样任务后为了节省能源,它便进入了“休眠”状态,这就像一个人在长途跋涉后,需要好好睡一觉恢复体力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嫦娥六号返回地球前,它需要被重新“唤醒”,这个过程必须非常谨慎,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

其次,由于携带了月球样本,嫦娥六号的重量比之前增加了不少,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背着一个大背包的情况下,跑步的速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为了尽快回家,嫦娥六号决定通过“半弹道跳跃式再入大气层”的方式返回地球,这个返回方式更加稳妥,且能够更好的保护月球样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所谓的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实际上就是让返回器先行进入大气层,因为通过大气层对于月球探测器而言就像经历了重重考验。

最后,它在气动作用下跃出大气层,并借助地球大气层开始返回地球。

其实,月球探测器的返回方式和载人飞船的返回方式几乎大同小异,虽说技术上有着不同的区别,但在返回方法上还是有着相同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球探测器返回地球可以说是嫦娥六号任务最后一步了,只要完成这“一哆嗦”,它的使命就可以宣布完美结束了。

总之,嫦娥六号的返程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相信在科研人员的精心设计和操控下,它一定能够安全返回,为人类探索月球背面贡献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不过,当我们在操心嫦娥六号顺利返回时,美国却坐不住了,他们提出希望我国能够与他们分享这次的“月背样品”。

那么,对此我国又是怎么回复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嫦娥六号距离回家又近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的惦记

说起月球大家可能会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并且也很神秘,但实际上,月球可能是我们最了解的天体之一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向月球“进发”,以美国为先的多个国家先后实现了载人登月、无人探测等壮举。

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探测大多集中在月球正面,而月球背面却一直处于死角,要知道,月球正面和背面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虽然它们都属于月球,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地质成分和年龄就不一样。

月球正面以“月海”为主,这些平原区域实际上是古老的熔岩流,而月球背面则多为崎岖的高地和撞击坑。

科学家推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可能与月球的形成历史有关,但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月球背面还可能蕴藏着未知的“宝藏”。

由于月球背面长期受到地球的“屏蔽”,它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侵蚀,因此那里的月壤可能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始样本。

此外,月球背面还有可能存在一些罕见的矿物质,这对于人类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基于月球背面的独特性,所以嫦娥六号的任务备受瞩目。

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始了它的“挖土”大业,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国家,同时也为人类探索月球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根据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嫦娥六号这次也算是“满载而归”,它这次一共采集了大约2000千克的月背样品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样本将从不同角度揭示月球的“身世之谜”,并成为科学家们提供宝贵的研究材料。

更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六号创造了多项纪录,它不仅是我国探月工程中执行返航任务用时最短的探测器,而且在探测器发射、月面软着陆、月面采样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我国未来的月球和深空探测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嫦娥六号取得的成就,美国NASA局长也发来贺电,同时他表达了与中国分享月球样本的意愿。

对此,中方表示:“中国一向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我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

“但美方一些法律,如‘沃尔夫条款’严重阻碍了中美航天领域的正常交流,中方敦促美方切实采取措施,为两国航天合作扫清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我国这个回复真是漂亮极了,我们既没有答应美国的请求,同时还搬出了沃尔夫条款恶心了一把他们,真的是爽极了。

这件事也让我们明白,嫦娥六号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为人类探月事业立下了新的里程碑,更在于它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开放姿态。

那么,嫦娥六号这次所采集的样品究竟有着怎样的科研价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北京科协:嫦娥月背“挖宝”含金量有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球样品的科研价值

说到月球样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们就是一堆“石头”能有什么用?但在科学家眼中,这些石头可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宝藏!

首先,月球样品是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科学家通过分析月球样品的成分、结构和年龄,就可以推断出月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比如,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些地球上罕见的矿物质,这表明月球可能是由地球物质构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月球样品的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这与地球的年龄相近,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月球与地球的亲缘关系,同时也为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月球样品还是探索月球资源的“金钥匙”。

虽然月球表面看起来荒芜贫瘠,但它的地下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人类已经在月球上发现了铁、钛、铝等金属元素,以及氦-3等稀有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类在月球建立基地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作为清洁能源运回地球。

但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首先需要对它们的分布和储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月球样品无疑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情报来源”。

除此之外,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保护,它的表面长期暴露在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炮轰”之下,这些高能粒子会在月壤中留下伤痕,从而改变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分析月球样品受到空间风化的程度,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太阳活动的历史,以及宇宙射线的强度变化。

最后,月球样品还是开发月球的“教科书”。

月壤是由长期的太阳风和微陨石撞击形成的,它们松散、多孔,导热性差,这与地球上的土壤有很大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开展科研和生产活动就必须了解月壤的特性,并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案,而月球样品无疑是最好的“模拟材料”。

通过分析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为月球基地的设计和建造提供重要依据。

可以看出,月球样品对于我们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具有极为重大的科研作用,那么,我们的嫦娥六号这次结束任务后,嫦娥七号、八号也会有国际合作吗?

信息来源:
光明网:嫦娥七号将搭载6台国际载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美航天竞争与国际合作

在嫦娥六号即将凯旋之际,中美航天竞争的话题再次引发了世人的关注。

作为航天领域的老大哥,美国一直以来都把自己视为“领头羊”并习惯于指点江山,但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让美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要知道,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实现了载人登月的壮举,但在那之后,美国的航天事业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甚至失去了独立送人进入太空的能力。

反观中国,从“嫦娥”到“天宫”、从“北斗”到“火星”,这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无不彰显着中国航天的实力和速度。

面对中国的迎头赶上,美国国内一度出现了一些悲观的声音,他们纷纷质疑美国是否还能维持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面对这些声音,美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挑战,如今美国已经重组了航天局,并成立了专门负责重返月球的“阿耳忒弥斯计划”。

不仅如此,他们还与SpaceX、Blue Origin等商业航天公司展开合作,试图以官民联手的模式,加快航天技术的迭代和应用。

可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美国也在试图拉住中国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限制中美航天合作,他们发布了以“沃尔夫条款”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严重阻碍了中美在航天领域的正常交流。

事实上,中国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积极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嫦娥六号任务中就有法国、欧空局、意大利、巴基斯坦四个国家、国际组织参与了国际有效载荷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中国还将继续执行嫦娥七号、八号等任务,埃及等7个国家、国际组织已经确认参与嫦娥七号的合作,这些都表明中国航天的全球合作是开放的,同时也是受欢迎的。

当然,国际合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欧空局就表示:“他们在嫦娥六号任务后,可能会结束与中国的合作”,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停下开放合作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中美航天竞争反映的是两个大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博弈,但这种竞争不应该成为合作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对抗的借口。

航天事业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这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正如嫦娥六号所展示的,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为人类探索宇宙、造福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嫦娥六号的凯旋在即,它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同样也为人类探索月球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同时,嫦娥六号的成功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美航天竞争的思考,在这个星辰大海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独霸鳌头。

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携手探索、共同发展,人类才能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