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角器圣体”火了。年轻女孩萧海紫火速下单,任凭之前跟风买的圆规和A4纸在高阁上积灰。

萧海紫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看到,越来越多阔别校园已久的女孩,把这个透明的塑料工具按在下巴上,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脸跟量角器一样圆润。

一些人的确是圆脸,哪怕没达到量角器标准的半圆形,也算说得过去;一些拥有完美鹅蛋脸型的人,硬要往量角器里凑;一些尖下巴女孩也举着量角器对号入座。

(图/豆瓣《吾栖之肤》 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正常人”吗?她紧握手机,大有不刷出来誓不罢休的架势。大概是苍天有眼,“正常人”被她刷了出来。

一些菱形脸女孩自称“钻石圣体”,用参照物价格KO量角器圣体;一些人用自己的职场经历告诉大家,长得显小有时不是好事;一些学术派引经据典,深入探讨量角器圣体的反科学性。

看到这些,萧海紫激动极了。她顺着网线把闺蜜Darren薅了起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对方冷静地回了句:量角器圣体和你没入股的“宝宝牙”,都是“幼态审美”的表现。

消息接着往外弹:某种程度上,“幼态审美”可以视为少年感、少女感的极致化,在多数时候指向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更童真的观感和气质……

“停!之前不是流行酷飒的大女主范儿或者什么御姐、冷美人吗?幼态审美是什么新时尚,跟“甜姐”差不多?”

眼看萧海紫就要“暴走”,Darren用安抚人心的语气说:“幼态审美古已有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幼态审美”主要围绕一个“小”字。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强求“幼态审美”的方式,是贻害千年的“三寸金莲”。

据《缠足史》考证,宋代之前虽然没有缠足的风俗,但女子的双脚以纤小为美的审美观长久存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诗句便是一个例证。

进入唐代,女性以丰腴、圆润为美,偏好“娃娃脸”,隐约透露出对孩童般纯真无邪的赞美;宋代女性以纤柔为美,不仅外貌上追求小意,身材上亦然。

诗词中有“水翦双眸点绛唇”“莺唇小巧轻烟里,蝶翅轻便细雨中”“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水剪双眸雾剪衣,当筵一曲媚春辉”等表达;绘画、陶俑、雕塑等艺术作品上也有许多幼态的女性形象。

明清时期,小说插图及瓷器绘画中,孩童形象常被赋予吉祥寓意,间接反映了社会对幼态美的追求。

现当代以来,动漫火热发展,二次元美学中的“萌”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幼态审美”的流行,大眼睛、小脸型受到追捧。

西方人也曾以小为美。

在古典油画上,贵妇人的双足常常小于实际尺寸;白面红唇的妆容在多个历史时期风靡,营造的是纯真到失真的女性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性也受到“幼态审美”的影响,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明明是一件展现英雄气概的雕塑,面容却保留着青春的柔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行多年的紧身衣也是为“小”而存在的。在其束缚下,西方女性前赴后继,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去强求细小的腰身。

进入19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兴起,儿童成为独立的拍摄对象,“幼态美”被更广泛的受众所认知。20世纪后,迪士尼动画全球风靡,各种公主和米老鼠等卡通人物,带着他们夸张的幼态特征,进入了千家万户。

但是,“幼态审美”的发展路线不是一直上升的,而是有高峰和下行。女性争取权利的时代浪潮起势后,女性美不再被“小”所束缚,也不再受到某个群体的单方面认定。

随着大女人、去性别化等审美思潮的出现,“幼态审美”开始式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Darren看来,这两年“幼态审美”之所以回潮,应当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时尚是个圈,审美也一样”。

不过,“存在即合理”,不等于存在就没有问题——无论对于女性还是男性,以量角器圣体为极端案例的“幼态审美”,已经并正在造成伤害,女性首当其冲。

一方面,这种“幼态审美”使陈旧性别观中柔弱、依赖等女性特质卷土重来,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在职场、社交场合,生来显小的女性本来就容易遭遇专业形象和权威感的质疑,一旦这种风气盛行,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很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它所导致的对女性形象的过度物化、对女性美的狭隘定义和畸形追求,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

“宝宝牙”风行时我们已经看到,不少人为了强求这种幼态的美感,不惜斥巨资诉诸手术,最终在手术上失败的案例不一而足。量角器圣体则与医美和整形业挂钩,在这两个维度,失败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当然也有看起来轻一些的影响,比如因极端节食、过度锻炼而身体机能受损、营养不良,或被焦虑、抑郁、自我否定情绪困扰,乃至患上身体畸形恐惧症等心理疾病。

通过美妆个护、服装配饰等领域,人们也可以追求幼态美。长此以往,消费主义和物质文化的讨论会愈演愈烈,使女性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甚至变成“拜金女”“物质女”,最终牺牲掉内在品质和个性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男性而言,“幼态审美”的影响更加复杂。

比较好的是,男性不再必须成熟、硬朗和阳刚,有了更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好的是,社会对其成熟度、能力的质疑,尤其是在领导力和责任感方面,很可能会因幼态的形象而加剧,在这一点上与女性受到的影响类似。

与女性一样,盲目强求幼态美的男性,也可能诉诸极端节食、过度锻炼、药物、手术等方式,使身心健康受损。

在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上,“幼态审美”的回潮正在使一些男性承受更多外貌层面的择偶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是追求幼态美,也可能是排斥幼态美。

假如越来越多的女性将自己塑造得幼态,“大男子主义”“直男癌”思想也可能会随之加剧,而一些原本不认同这些特质的男性,可能会受到困扰。

“幼态审美”的病态发展,也在波及真正幼小的群体——儿童。

因为,一些大人会在外貌、穿着和行为上模仿儿童。一旦出现儿童保护意识降低的社会性结果,后患不说无穷,那也是可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着Darren的分析,萧海紫的手一点点凉下去。在她快撑不住的时候,Darren说,希望向量角器圣体靠拢,或被“幼态审美”影响,这些都没有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美,可以追求不同的美。

可是,不论你做出什么选择,都不要以违背自然和科学规律,或者以伤害自己或他人为代价。起因一定是你喜欢和适合,而非迎合和强求,按照后者,你得来的美很可能是有害而不长久的。

(图/豆瓣《吾栖之肤》 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把自己框死在某种审美里,正所谓“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你的美可以有千万种展现形式,干吗非跟一个量角器死磕呢?有那功夫和狠劲儿,不如多做几遍这些事:

  1. 1.听郑欣宜的《女神》,大声跟唱“何用他欣赏你的好看/标准的审美观跟你碰撞/控诉你未符俗世眼光/你既自然闪亮没有说谎/为什么需要世人饶恕”。
  2. 2.把前PS时代的明星照片和你自己的本色靓照,放进手机相册收藏夹,假如什么新的“圣体”又让你动摇了,请立刻把这些照片调出来,对着那些显而易见的外貌瑕疵说:“可是即便这样也好美!”
  3. 3.看艾柯写的《美的历史》和《丑的历史》,去博物馆和美术馆,把美育作为你个人的终身事业。
  4. 4.对于任何潮流都不要盲信盲从、偏听偏信,控制对网红脸和整容脸的“摄入量”,带着身边的孩子们一起。
  5. 5.提醒自己美是多元的。皮肤好可以闪亮亮,眼睛有神也可以闪亮亮;不同脸型有不同的美感和个性,不同身材有从Toteme到McQueen的品牌和风格可选;想显出某种原本较弱的气质,大可以通过穿衣打扮和阅历……

萧海紫醍醐灌顶。闺蜜掉线前,她赶紧学以致用,试唱《女神》的最后一句:“如若你累了倦了/快学着我讲/人类看不起/我都好看”。

“对,恭喜你get到了精髓!”对面的人回复,“一旦你有了这样的觉悟和自信,那你的美就宇宙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