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明朝那些事儿 | 我与地坛 | 沧浪之水 | 长安的荔枝 | 生死疲劳 | 三体全集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一个空旷的阅览室中仅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假装成另一位读者,走进阅览室径直坐在这位唯一的读者身边,试图测试这个人的反应。心理学家们用一共测试了80个人,结果却出奇的一致,被测试的80个人,无一例外都站起身、离开原先的座位,另坐他处,少数人还直截了当地问道:“你想干什么?”

在空旷的阅览室中,如果只有一位读者,那么TA将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这个陌生人会带给TA莫名的焦虑与恐慌。

现在,我们再设想一下,阅览室里已经坐了一大半人,这个时候,就很少有人会对一个陌生人坐在自己身边而感到无所适从了。

同样的空间内,人多的时候,大家挤一挤,人少的时候,请离我远一点。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真是微妙。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交际圈子似乎都在悄然扩大,冗余的人际关系、复杂的情感情绪不断涌现出来,有效厘清人际交往的逻辑、快速梳理人际交往的技巧都成了现代人的必修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谁在你的房间里?》

《谁在你的房间里?》一书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巧妙的隐喻,用一个想象中的无限大的“房间”替代了我们内心的空间,也就是“心房”。在这个“房间”里,我们人生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关系都得以呈现,那些值得珍视的关系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所思所想,而那些毫无意义的关系又该何去何从?人际关系仅仅是人与人的交往这么简单么?书中出现了诸如房间、门卫、门房等诙谐的角色,这些角色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核心要义。

无法选择的过往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总是带有过去经历的影子,这些经历可能是受教育的层次、也可能是重大事件、还可能是某段感情留下的遗憾,不一而足。不同的经历也会留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感受,这种感受记忆不同于外显记忆,它通常是内隐的,在遇到相似情境的时候会第一时间被调动出来,潜意识就如此运作。

有些经历并不是我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被动的经历一样会“赐予”我们鲜明的感受记忆,那些“闯”入我们生活的陌生人就是因此跟我们产生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我们没法事先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有一部战争电影《天空之眼》,电影中,为了打击恐怖分子,英军计划利用导弹炸毁恐怖分子所在的窝点,但一个小女孩意外出现在目标建筑外,尽管已经用了很多办法引开小女孩,但最终她还是被英军的导弹击中。如果电影是现实的话,那些执行命令的士兵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能性会大大升高,这就是战争“赐予”他们的经历,那个无辜丧生的小女孩会永远住在这些士兵的“房间”里,留给他们愧疚和羞耻的感受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所以,过往的经历,很难说都是美妙的、顺利的、幸福的,它还有可能是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这些给我们带来各种感受的经历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思想、行为和认知。

《谁在你的房间里?》一书中,并不回避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那些令人糟心的人和事,它客观地告诉读者,接受这样的世界和现实,因为我们能改变的永远不应该是外部世界。

可以抉择的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习得性无助”,简单地讲,就是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直到最终失去了拼搏的勇气,无奈接受命运的捶打。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面临习得性无助,似乎也是这样:认识不喜欢的人、有了不美好的经历,那就只能产生负面认知,或者降低认知的水平,这种认知水平继而会推断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好的经历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谁在你的房间里?》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曾经在密执安大学做过一个实验:将17名大学生召集在一起,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试。在开始实验前,将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对待政治、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态度一一记录下来。接下来,这些大学生被随机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让这些大学生分别评价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人。

实验的结果很有趣,在刚开始相处时,同住一个房间的几人似乎关系更紧密,但随着相互间了解的深入,那些虽不同屋、但彼此价值观更相似的人则更容易聚在一起,也更喜欢对方。

这个实验恰恰表明了人际交往的价值,我们这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观念不合的人,但还是有很多三观契合、惺惺相惜的朋友可以畅聊人生、把酒言欢。

《谁在你的房间里?》一书用进入房间的各色人物在房间中所处的位置,来隐喻那些我们生命中曾出现的过客,有些人是我们邀请来的,有些人是误打误撞进来的,还有些人干脆就是硬闯进来的,他们中有些人对我们有积极的影响,有些人则是消极甚至负面的。

如何把这些“过客”妥善地安排在自己的“房间”里,无非就是在考验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取舍能力,好的关系滋养人,差的关系消耗人。

学会取舍,方得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谁在你的房间里?》

燃烧内心的火焰

《谁在你的房间里?》一书貌似一直在谈论人际关系,捋出了脉络、给出了方法,但在最后却回归了哲学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几百年前,王阳明提出了“内观自省”,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复杂而充满动力,通过内观自省,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本质与真相,也更容易发掘自我的智慧,从而得到真正的满足与幸福。

无独有偶,《谁在你的房间里?》中有一句话:活在自己的炽焰里,别囿于凝蜡。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火焰中尽情地燃烧,是何其幸福的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如同为这团火焰添上一把燃料,可即便没有,火焰也依旧烧得热烈。

现在,请你捧起这本书,放下精神内耗,点燃自己内心的火焰,照亮“心房”里的每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图片,获得《谁在你的房间里?》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评论区留言

编辑大大将选出3最走心的留言

赠送《谁在你的房间里?》书籍1

包邮寄送。

留言截止时间:6月26日中午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