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三年的应用,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变革、实现区域教育高效治理的价值。”谈起教育信息化,广西防城港市电教站工作人员郑国泉有说不完的话,“比如在新高考背景下,传统的走班排课需要两个老师至少一周的时间,现在通过系统大概只要三小时,而且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基于平台精准了解各校选课情况,合理规划分配区域的师资。”

2021年,防城港市启动防城港市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项目,覆盖全市176所学校,11万余名师生从中受益,通过“1平台+3大工程”建设,即建好智慧教育大数据云平台,实施智慧教育教学及管理应用服务工程、“AI因材施教”示范服务工程和“五育”并举示范工程,完善区域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形成开放的教育生态体系,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区域智慧教育新样态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地球,看看地球上的海陆面貌是什么样的?”在防城港市第二中学的一节地理课上,高彦枭老师正在用智慧课堂平台执教《大洲和大洋》一课,同屏播放高空俯瞰地球的视频素材,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岛屿、半岛、海峡等各大洲主要地形轮廓与样貌。

课上的板书、微课,高彦枭会择取重点一键分享给学生。“我要带5个班的地理课,差不多有300个学生,最忙的时候一周要上18节课,智慧课堂在给老师减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学生们遇到难题,可以在智慧课堂平台上点击查看,实现高效巩固与复习。

如今,这样的智慧教学场景在防城港当地学校并不罕见。语文课上,它可以代替老师为学生听写;数学课上,它可以及时批改反馈学生的课堂作业;英语课上,它可以精准评测学生的口语发音水平……

目前,智慧课堂平台已覆盖防城港市7所市直属学校。这些学校积极部署推进各类信息化教与学工具的应用,并探索实践出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学评+个性学习”教学新模式,构建起了区域智慧教育新样态。

精准分析学情,实现因材施教

如何发挥数字教育的独特优势,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

防城港市始终把大数据应用作为各校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的有效法宝,通过精准构建学生、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AI学情画像,为个性化、差异化因材施教探索提供可行路径。

“大数据的应用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防城港市北部湾高级中学教师黄富在运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后感到很欣喜:课前,基于对考试和作业的数据采集分析,可以预设教学顺序,拓展教学资源,有侧重地开展备课;课中,可以优先解决共性薄弱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功能,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生成个性化错题本,真正做到千人千面、个性化精准教学;课后,基于可视化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按照不同的学情进行分层、弹性练习,减少学生无效做题时间。

目前,防城港市多所市直初中、高中已实现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的常态化应用。2023—2024年,基于智慧系统应用,防城港市保障本市10次重要联考,助力区域进行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因材施教,有效提高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可以让小飞机器人走几步的同时和大家打招呼,最好用英语……”在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实验室,学生们被分成几个小组,叽叽喳喳地讨论、编辑一段程序。

这些小创客中,有人是计时员,整体把控时间进度;有人是记录员,记录活动流程步骤;有人是操作员,把大家的想法变成代码……大家既分工明确,又互帮互助。“通过代码块的自由组合,小飞机器人可以做出各种指令动作,比如说话、行走、识别、翻译等。”该校信息技术老师郑竹兰说道。

“创新教育是提升学生多维度信息素养、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郑竹兰说,老师们的目标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们做出自己专属的作品。

目前,防城港市基于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项目建设为辖区学校配备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智慧书法、智慧体育等各类智慧教学工具,切实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防城港市电教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防城港市今后将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数字化水平,推动教育“全域、全程、全面”发展,助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新高地。(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潘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城港市的小学创客课堂。防城港市电教部门供图

作者:欧金昌 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