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纤纤,绿意盈盈。初夏的风拂过水面,多名工作人员身着防水服,站在河道中俯身栽种苦草。这是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开放日活动中的一幕。

这次开放日主题为“共筑绿色未来 建设美丽浦东”,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等前往检察公益诉讼实践示范基地见证现实版“种草”现场,此次活动也是浦东新区检察院探索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的一次有益实践。

“种草”现场种的是什么草?为什么要在河道中种草?这种草对保护生态环境起什么样的作用?让我们跟着代表们的脚步一起来寻找答案。

案件回放

2022年12月,温某某等人因种植苦草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其公司销售需求,先后5次盗取浦东新区多区域河道内生长的苦草,盗挖重量共计7余吨,用于销售获利。

苦草属于沉水植物,它可以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微量元素,抑制藻类生长,发达的根系可以紧固底泥,吸附水中悬浮物,从而提升水体透明度、净化水质。此外,苦草还可以为降解微生物提供良好生境,进一步增加水生态系统食物链长度和复杂性,从而形成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河道治理作用和经济价值。

经审查,检察机关认为温某某等人的行为破坏水生态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损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东方IC

2023年5月,浦东新区检察院就该案召开公开听证会,与当事人温某某等达成磋商协议,约定由温某某等人对所盗苦草进行补种,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2023年6月,在检察官的现场监督下,当事人履行恢复原状的责任,在涉案河道中补种苦草6万余株,以此修复受损河道的生态环境。

探索实践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

但仅以补种的方式是否足以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呢?公益检察官指出:“盗挖苦草所产生的损害不是简单的偷多少补多少就能修复的,还需要考虑到苦草被盗期间其原本能够起到的生态修复作用,我们一般称之为期间功能损失。”

为此,浦东新区检察院委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就涉案河道内苦草被盗至补种完成期间发生的生态环境损害开展司法鉴定。经鉴定,本案的期间功能损失价值量化为34958.09元。经与当事人磋商讨论并参考专家意见,决定以“异地补种”的替代性生态修复方式,实现被损害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修复。本次鉴定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对苦草期间功能损失的量化,为后续办案提供了可参考性的标准。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一同参与整改过程,进行现场跟进调查,确保当事人整改到位,切实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活动当天,“异地补种”的1398平方米苦草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的共同见证下被栽种到河道中,为河道生态筑起一道“水下森林”。

“改变了传统一罚了之的办案模式,以替代性生态修复的方式让当事人履行义务,一方面当事人依法承担了责任,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整改教育、普法宣传的积极作用。”承办检察官表示。

当天,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等受邀人员共同观看公益检察宣传片《“益”起去现场——苦草的告白》并听取浦东公益检察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聆听公益诉讼检察的办案故事,亲眼看到了种植苦草的过程,非常有意义,让我们对公益检察工作、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检察官们能多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诉讼。”受邀人员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肯定,并针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出了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等意见建议。

青山无言,流水不语,但公益诉讼检察会为每一处“受伤”的生态发声。浦东公益诉讼检察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目标导向,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通讯员 施晨霞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