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北的信件,他有些意外,这是何人写的信。主席打开信件,硕大的谭世瑛三字映入他的眼中。

原来这是他昔日好友的来信,毛主席非常激动,急忙读起了信件。读着读着主席的脸色发生了变化,原来多年不见的好友是来向他求助的。

信中谭世瑛告诉主席,自己的儿子要当成反革命执行枪决,而自己也被公安机关“管制”起来。

昔日好友的生活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主席有些恍惚,他再次阅读信件,却发现好友话里话外是想让自己来为他讨回公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面对这样的请求,主席会怎样做?他和谭世瑛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我们得从头讲起……

要想知道主席与谭世瑛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人是避不开的,那就是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

据记载,谭咏春是主席青年时期的重要的老师,要不是他,毛主席踏上共产主义道路也不会那么顺利。

1910年秋天,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得知了一个消息,离家50公里的湘乡开办了一个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完全沿用西方的教学模式,对毛泽东这样的思想开放的新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去处。

向父母辞行以后,主席便与表哥文运昌一起踏上了前往湘乡的旅途。这时的少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可殊不知前方的道路比想象中的艰难许多。

毛泽东与文运昌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望着学校的门匾,兄弟的心情激动不已,现在他们距离成功只差一步,只要过了入学考试,二人就可以进入这座梦想的学府读书、学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可他们正准备跨入门槛时,突然被人叫住了。

门卫将他们拦了下来,并询问到他们要干什么。毛泽东二人如实回答:

“我们是专门从湘潭赶来来参加学校的入学考试的。”

门卫一听顿时大笑了起来,他告诉二人,考试的时间早就过了,他们来迟了,而且即使他们赶上了考试,学校也是不会收他们的,这里是新式学堂,是有钱人家孩子读书的地方,像他们这样穷酸的外地人,根本没机会在这里读书。

门卫的一番话,刺激到了兄弟二人,他们确实误了考试,可门卫的这番话着实让人不爽。

读书怎么能分阶级,只要想学习不应该都享有读书的权利嘛。二人在门口与的门卫争论了起来。

兄弟两人据理力争,巧舌如簧的嘴,很快将门卫说得不敢言语。不过这番激烈的辩论不只打败了门卫,还吸引了周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附近的小商贩,路过的人凑了上来热闹,注视着东小门口的闹剧。

反应过来的两兄弟满脸羞愧,没想到不一会儿的时间竟然围上了这么多人,羞愧难当的二人想要赶紧逃离这个地方。

可他们刚想离开,却被人一把叫住。

原来叫住两人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学堂的堂长李元甫。李元甫非常欣赏两位年轻人,直接提出他可以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参加补考,要是补考通过,可以破格进入学堂学习。

毛泽东与文运昌高兴坏了,他们没想到这大闹一番竟能有这样意外的收获。

二人也确实厉害,毛泽东更是如此,在之后的补考中,他用一篇千字文章震撼了李元甫与主任谭咏春。

二人对着文章大声叫好,甚至发出这样的赞叹:“我们学堂里取得了一名建国之才。”

如此评价足以说明毛泽东的本事,可学堂有学堂的规矩,即使他们如此坚持,后来毛泽东二人还是差点没能入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的文章获得了一致好评,许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人都开始有了松动,毛泽东非常开心,以为入学一定稳了。

可是一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高兴得太早了。

录取消息往往都要等几日之后才能公示,尤其是毛泽东这样补考且还是外地的学生更是如此,于是兄弟二人先在湘乡住了下来。

这天,二人旅馆门前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们猜想莫不是学校来告知录取消息了。

可是打开门以后,二人失望极了,来人是学堂主任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他喘着粗气,告诉毛泽东:

“你跟我走,父亲说学校有不少人反对你入学,他要找你再商量商量这个事。”

他们来不及反应,赶忙跟上青年向外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将毛泽东迎来,在家里疯狂踱步的谭咏春上前,他将现在的情况告知了毛泽东:学校虽然认可了他的能力,可依然因为他是外乡人的身份不愿意录用他,甚至有这样想法的人占绝大多数。

毛泽东听到这样的消息,既气愤又难过,他没想到自己千里迢迢的赶来参加这个新式学堂,却因为这样的理由被拒之门外,

毛泽东越想越气愤,思索良久准备向谭家父子二人告辞,他要离开这里,既然这个地方容不下他,那他也不强求。

谭咏春赶紧上前拦住他,劝阻道:

“毛泽东同学,请你在这儿多等一两天,我会尽力向学校争取让你入学。”

谭咏春是真的爱惜人才,从入学考试时,他与好友兼学堂堂长李元甫格外欣赏毛泽东,那首诗更是深受他们喜爱,若真将如此人才错过,那他后半生一定会陷入愧疚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山学堂

之后,为毛泽东的去留问题,谭咏春与李元甫与学堂其余人辩驳了起来,二人觉得既然开办新式学堂就应该摒弃掉之前的思想,打着新式学堂的名号却因为地域问题不招收学生,这不是让人家看笑话。

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可这不代表对方会妥协,其余人认为新式学堂就应该设立门槛,得将这里的学生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否则与一般学堂有什么区别。

双方意见僵持不下,吵得不可开交,看着眼前吵闹的样子李元甫知道,照这个情况下去,毛泽东想要入学几乎不可能。

这时他转念一想有了一个办法,李元甫直接站了起来,用全部的力气拍向桌子:

“要是不让毛泽东入学,那这个堂长我不做也罢。”

这一声终于将人们稳住,不得已之下,众人只能是同意了这一要求。

毛泽东入学了,谭咏春还是放心不下,开学以后他嘱咐自己的儿子谭世瑛,一定在学校多加照顾毛泽东,并且专门将他们分到了一个班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咏春的担忧果然没错,刚到学校毛泽东就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排挤,学校里有钱的学生嫌弃他穿得不体面,不是有钱人。

而那些家境不那么殷实的孩子则嫌弃他是外地的,在学堂内的毛泽东一时间无法适应,就连住宿舍,绝大部分孩子也不愿意与他一起。

但是好在谭世瑛不这样想,父亲安排他照顾这个外地来的青年,他自己也非常喜欢毛泽东,他从毛泽东身上发现了许多人不曾有过的气概,毛泽东同学虽然年轻,但考虑事情全面,心系着整个民族。

谭世瑛被毛泽东的深谋远虑感染,他开始不自觉跟随毛泽东的脚步,在此期间二人更是结交了深厚的友谊。

在学堂期间的毛泽东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展现出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学堂内有人一直欺负他,毛泽东气不过,便写了一首《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的青年毛泽东

短短的几句诗表达了毛泽东的心情,他将诗句贴到自己的课桌旁,同学们阅读以后没人再敢来骚扰他。

不仅如此,青年的毛主席还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堂虽为新式学堂,可依然在有不少老师厌恶康梁的维新思想。

但即使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并没有顺从老师,他在考试中大胆的以维新思想作文章,并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思想的看法。

如此敢于直言的行为更加受到谭咏春的欣赏,他发现这个年轻人确实与其他人不同,可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堂已经教不了他什么东西,毛泽东同学应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咱们上面也提到过,谭咏春是个十分惜才的人,将这样有才学的年轻人砸在自己手中,自然是不可能的。思前想后,他与毛泽东商量:在这里的学习已经没什么必要,他可以去省中学习。

其实老师的这个建议他之前也有考虑,可因为学费的问题,最后还是放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到毛泽东的顾虑,谭咏春和李元甫安慰,这些问题他不用考虑,现在只需要好好读书,他们二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省中申请公费读书。

面前两位老师对他倾力倾为的帮助,让毛泽东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二位老师的帮助也为他之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基石。

多年以后,每每想到两位老师,毛主席都会感叹道:

“如果没有两位老师的帮助,我不但进不了东山学堂上学,连长沙都去不了,可能这辈子就留在韶山冲读书教字了!”

1911年,毛泽东正式离开了东山学堂,他的好友谭世瑛虽有不舍,但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二人自此分开。

这时的他们绝对想不到,此次分别竟长达四十多年,二人的人生道路也彻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正在伏案工作的毛主席突然接到了来自湖南的一封信,看到署名以后,毛主席开心坏了,他没想到竟然是多年好友谭世瑛给自己来信。

信中谭世瑛向他问好,并且对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解放的伟大事迹大加赞赏,表述了自己由衷的钦佩之情。

在最后还附上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希望毛主席有时间可以为他点评点评。

这封来信使得毛主席心情大好,时隔多年未见的两人,好像又因为一封书信回到了过去。毛主席虽然工作忙,依然抽出时间给好友回了信。

收到回信,谭世瑛也格外欣喜,其实他知道,毛主席没那么多时间来回信,可现在自己的生活完全一团糟,两个儿子被当成反革命人士,即将被当地公安机关执行枪决,而自己也被他们执行“管制”,现在的他急需要毛主席帮他一把。

谭世瑛试探性地将自己的近况告知毛主席,在信件最后他委婉提出希望毛主席念在往日恩情上,帮自己一把,为他们一家人讨回公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世瑛为何现在生活如此凄惨,事情是这样的。

毛主席与他分开之后,两人一个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而谭世瑛则是为了生存在国民党的手底下当差。

其实在旧政府当差本身不算什么大事,可在建国初期,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开始疯狂打压革命人士,谭世瑛的两个儿子就在其中,他们大肆迫害解放军战士,许多战士在镇压反革命的过程中牺牲。

当地的公安机关想尽办法终于将他们抓捕,在之后的判决中判处他们枪决,而谭世瑛不满足这个结果,他直接来到公安机关闹事,要求必须给他一个说法,不得已之下,当地政府才会对他施已管制。

当然这些真相,毛主席都是不知道的,信中谭世瑛将这些真相全都抹掉,只是告诉毛主席当地政府不善待他,甚至还要将他的孩子枪决。

其实毛主席自建国以来接收到求助的信件无数,许多老家的人或者是抗战年间遇到的人,都曾给他写过信,希望毛主席能够借用现在的身份,给他们谋取一个好的职务,或者是像谭世瑛一样,为他们主持公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信件毛主席要么是简单回复,要么干脆没有回复他们,他对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是秉公执法,哪里能允许这样以权谋私的事情出现。

不过谭世瑛不同,他的父亲是自己青年时期的恩人,且他也在那段时间也帮了自己很多,若是敷衍了事,实在显得不近人情。

于是毛主席再次向他回复,信中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世瑛学兄:

来信收到,情谊殷厚,极为感谢。生活困难,极表同情。弟于兄之情况不甚明了,不知如何可以为助。倘于土改时能于兄有所裨益,或于乡里故交获得援手,则以就近解决为上策,未知以为然否?敬复,顺颂,教祺!

毛泽东

毛主席委婉的拒绝了他的提议,并且告知他当地的公安机关、政府部门一定会妥善处理后这些问题的,希望他能耐心等待政府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拒绝了他,但依然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了一百元,连同信件一起交给他。

谭世瑛在收到回信,没有生气,之前同窗近半年时间,他早就了解毛主席的为人,不过再看到那一百元时,谭世瑛的眼睛还是湿润了。

他知道毛主席没有忘记他,虽然信中那样说,但毛主席还是会帮助自己。

这次的求助之后,两人的生活再次回到没了交接,书信事件到此结束,谭世瑛也以为自己这辈子也见不上毛主席,可没想到几年以后两人再次有了交集。

之后,谭世瑛的生活依然没有任何起色,两个孩子被执行枪决,他也因为孩子的原因没能进入农会,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可好巧不巧谭世瑛又在这时患了眼疾,生活更加举步维艰。

谭世瑛被艰难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番思索之下他决定要去找自己幼时的好友谭政,二人以前是好友,同时他也是父亲门下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政

可是他来得也实在不巧,谭政被上级领导派出执行任务,短时间是回不来的。

谭世瑛瘫坐在部队门前,他开始痛骂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命苦,就连昔日的好友竟也没一个帮他的。

谭世瑛越想越难过,但这时他突然想到了毛主席,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见到他了,不如顺便去看看他,也跟他倒倒近几年的苦水。

毛主席见到谭世瑛的那一刻,惊讶不已,但在惊讶过后尽是喜悦,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的家中接待了他,二人谈天说地,从毛主席离开,说到了谭咏春的去世,然后又谈到近些年来的情况。

毛主席全程笑不拢嘴,不过在提到恩师去世的时候,他的表情明显落寞了,这是他最遗憾的事情,没能与恩师再见一面。

谭世瑛趁着这个机会将近些年来的遭遇全都告诉了毛主席,并将自己患有眼疾的事情也全都和盘托出。昔日好友的生活变成这样,毛主席深表遗憾,他干脆安排好友在这里住下。

在北京期间,毛主席尽自己全力帮助找到医生,为好友治疗眼疾,而且还派人带谭世瑛到处转转,开阔眼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日的熏陶之下,谭世瑛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前总是盯着自己的小家,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完全是井底之蛙。

之后谭世瑛向毛主席辞行回到了家,在毛主席的督促下,谭世瑛回到家乡后开始务农,并教育其余几个儿子要学会听党话,跟党走。

思想得到提升,谭世瑛的生活也逐渐好转起来,而毛主席当年对他的警示,他牢记了一辈子。

“你应当在新旧社会的根本变化上去看问题,逐步地把你的思想和情绪转变过来,这样就可以想开些,把一些缺点改掉,督促全家努力生产,最要紧的是要服从政度法令,听干部的话。这样几年之后,人们对你的态度就会更好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