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灯笼影中的女孩

近日

一条春熙路灯笼女孩的视频在网络走红

一个励志的女孩走进大众视野

其温暖的笑容,坚强的性格,乐观的心态

引得不少网友的关注与帮助

她就是“灯笼女孩”小十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繁华闹市的街巷里,我们穿过熙攘的人流,走进“灯笼女孩”小十七,感受她阳光的笑容。

微光

由于出生时脑部缺氧,小十七不幸患上了脑瘫,尽管智力跟普通人无异,但还是留下了四肢不协调等后遗症。

去年2月14日,小十七带着背井离乡的勇气,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途。“当时来成都其实是追寻所谓的‘网恋奔现’。”提及过去,小十七感慨当初的幼稚,但更多的是她想尝试独立生活和对成都的向往,在她看来,没有人能一直陪伴、照顾自己,于是她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经周折,小十七找到了现在在成都的住所,原本一天35的房费在老板打折后一天只需25元。

在卖手工灯笼之前,小十七卖过花、卖过波波球。最初,小十七是畏惧的,除了她没有卖货的经验以外,更多的是担心别人会因为自己异于常人的形态,排斥、疏远她,但这些不安与害怕,都在这座城市的温暖中逐渐烟消云散。

轻影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卖花的时候,一位大哥专门将车停一旁,走到我面前买了五枝玫瑰花。在买完花离开时,大哥鼓励我说,‘加油!今天的花应该很好卖’。”讲到这里,小十七提高了语调,像个孩子般手舞足蹈地开心大笑,“特兴奋!我特别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这份鼓励,小十七找到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她受到老家有老人做竹编的启发,开始尝试做手工灯笼。

慢慢去看、去学、去摸索,正常五六分钟就能做完的手工灯笼,由于无法很好地控制双手,小十七需要花费四五倍的时间去做。

“我在这个过程中做坏了很多材料,被划伤也是常有的事,但总是做不太好。”为了让灯笼更精致,小十七开始通过购买半成品来制作,灯罩、流苏、贴纸……一个个灯笼从她的手上拼接出来,温暖明亮,虽然成本增加,但从未涨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缘巧合之下,小十七卖灯笼的经历被人拍下并传播到网络上,她那种坚强与乐观的品质感染了许多人,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其中不仅有成都本地居民,还有一些专程从外地驱车而来的人。

在一次出摊时,一位成都阿姨找到小十七对她说:“我给你做了顿饭。”一开始,小十七不敢相信,直到满满当当五个菜放在手里她才回过神来。“有妈妈的味道,有成都的味道。”小十七说道,“即使我一个人在成都,也不会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心

“我想将在成都感受到的温暖传递下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的人好好生活。”这是小十七开始做短视频的初衷,在她的视频下面有很多感谢她的评论,认为她的坚强与乐观给自己带来了力量,让自己有勇气去直面生活的挫折。

与最初做手工灯笼一样,做短视频也是小十七慢慢摸索出来的。虽然没有专业的设备,不会拍摄,也不会剪辑,但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边用手机拍,一边请教一些帮助过她的自媒体博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记录小十七自己的生活,她还拍摄了一些和她相似的群体。“虽然视频的热度不高,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他们被看见、被关注到。”能帮助到别人,给别人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对于小十七来说,是一件令她骄傲的事情,也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采访中,小十七透露她即将前往上海接受手术,成都的一家公益组织为她联系了上海医院并承担手术费用,虽然不能完全治愈她的病症,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她目前的身体状况。除此之外,小十七还计划在上海探望患有脑瘫和自闭症的儿童,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被问及未来计划时,小十七表示只希望能过好眼前的生活,“未来并没有太多设想,但若有机会,我想带着妈妈一起去旅行。”

临别之际,我们问小十七:“你还会回来吗?”她笑着回答道:“一定会回成都的,我热爱这座城市。”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永豪 魏麟潇 实习生 舒美琪

视频/摄影 魏麟潇 刘永豪

编辑 周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