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上,俄军缴获了一件令人瞠目的战利品——乌军装备的“黑黄蜂”纳米无人机。

这款机身仅16.8厘米、重33克的微型无人机,据称标价高达19万美元,约合175万元人民币。

这个天价着实让人咋舌,要知道同等重量的黄金,也不过16万元出头。那么,这只“黑黄蜂”到底什么来头?它又凭什么能卖到这般离谱的高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黄蜂”军用无人机,真的比不上大疆民用机?

这款“黑黄蜂”无人机全称PD-100,由挪威公司ProxDynamics研制。

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机身长16.8厘米,重33克,续航25分钟,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22公里,可适应7米/秒的风力和小雨天气。

它最大的特点是体积小,隐蔽性好,非常难以被发现和反制,是理想的近距离侦察工具。因此,乌克兰军方对“黑黄蜂”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巷战的神器。

这种无人机在运行时非常安静,难以被发现,在天空背景下要到50米外才能看到,而在建筑、树林背景下,即使20米外也很难发现,即便被发现也很难反制,因为目标实在太小。

不过,若将这款军用“利器”与市面上常见的民用无人机相比,它的“神奇”之处顿时就黯然失色了。

就拿大疆的御Mavic 3和御Mini系列来说,它们无论是续航时间、抗风能力,还是遥控距离、图传分辨率,几乎全面碾压“黑黄蜂”。

更令人咋舌的是价格上的天壤之别。大疆最顶配的御Mavic 3售价也就两万出头,更小巧的御Mini系列更是只要四千元上下。

相比之下,“黑黄蜂”动辄上百万的天价简直离谱。即便按照最低报价的1.5-2万美元来算,一架“黑黄蜂”的价格也够买10架顶配御Mavic 3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军品价格向来畸高,暴利丛生,但即便是军用无人机,“黑黄蜂”的那点儿性能,也完全配不上百万级的天价。

“黑黄蜂”的军贸价格之谜

33克卖出175万天价,“黑黄蜂”无人机的定价存在争议。

甚至有消息称,英国军方以每架19万美元的价格,采购了160架“黑黄蜂”,总共花了3100万美元。

但也有消息人士指出,这个数字很可能还包含了操作培训、维护保养等一系列配套服务的费用在内。

如果将这些因素剔除,那么“黑黄蜂”无人机的实际单价可能会低至4万到12万美元区间。

而美国陆军披露的预算数据则显示,2019财年他们采购一套“黑黄蜂”系统的价格在1.5万到2万美元之间。

如此悬殊的定价,究竟哪个更接近真相?

事实上,军火采购价格本就缺乏透明度,层层盘剥下,军火商坐收渔翁之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以“黑黄蜂”为例,它除了一副“军用”的外衣,在性能上实在谈不上有何出众之处。一架重33克的微型无人机,制造成本能有多高?

无非就是塑料或复合材料的机身,再加上一些常见的电子元器件,充其量不过几千到几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偏偏在军品市场,就可以轻松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天价。

反观乌克兰,作为一个经济本就羸弱的国家,很难负担如此高昂的军购成本。好在西方盟友慷慨解囊,为乌克兰大笔买单。

据统计,仅2022年一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向乌克兰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黑黄蜂”无人机。

表面上,西方是在慷慨援助乌克兰,但实际上,这些军援资金最终大都流入了西方军火商的口袋。

以美国为例,作为全球最大军火出口国,其军工产业几乎垄断了西方军火市场。据统计,2022年美国五大军工巨头的利润总额高达513亿美元,同比激增近20%。

俄乌战事打响后,这些公司的股价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反观俄罗斯,虽同为军火出口大国,但受西方全面制裁,军工产业日渐凋敝,盈利水平远不及美国。

这场军火游戏背后,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围剿,而受伤最深的,无疑还是那些深陷战火的乌克兰平民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疆无人机的崛起之路

与“黑黄蜂”动辄上百万的天价不同,国产无人机品牌大疆,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作为全球消费无人机的领军者,大疆从最初的几百元航拍小飞机起步,历经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创新,如今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高达300亿元的行业巨头。

旗下御Mavic、精灵、经纬等系列无人机,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了无数航拍爱好者和行业用户的首选。

大疆的成功,既得益于其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和不懈追求,也离不开中国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

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规模化生产,国产芯片、传感器、电机等无人机核心部件已能以高性价比满足大疆的需求,使其得以集中资源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并将各种“黑科技”转化为平价的消费品。

反观欧美,虽然在尖端技术领域还占优,但整体产业实力已大不如前。以美国为例,一名无人机工程师年薪动辄上十万美元,制造无人机所需的工业品,也常常比国内贵出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重研发、轻制造的思维惯性下,像“黑黄蜂”制造商这样的西方公司,难以像大疆那样将前沿技术“平民化”。

事实上,大疆已成为全球消费无人机市场的一枝独秀。据统计,大疆的全球市占率高达70%以上,而排名第二的竞争对手,份额也仅有个位数。

俄军缴获的这款“黑黄蜂”无人机,售价高得离谱,但性能却着实平平。反观国产的大疆无人机,虽说售价不到“黑黄蜂”的零头,但在性能、可靠性上全面领先。

西方军火商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了多么惊人的暴利。

反观大疆,虽说也赚了不少,但至少没有忘记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这或许就是中美新旧两个制造业大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吧。

参考资料:

DJI 大疆创新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