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芭蕾舞剧院《旗帜》演出现场。孙毅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大剧院。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浸式喜歌剧《丽塔》在广州大剧院演出,受到观众喜爱与追捧。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杂技艺术剧院《化·蝶》演出现场。

孙毅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大剧院是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点。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原创杂技舞剧《化·蝶》签售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在广州,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的,是大小剧院的演出票。

“我们有个500人的群,每天大家都在关注广州的剧院演出,讨论得最多的是怎么第一时间抢到好位置的票,都可以出一本‘抢票’秘籍了。”广州资深“剧粉”陈先生说。

剧场是什么?起初,它似乎只是一个演出场所,“去剧场看戏”,很多人认为这是颇为高端的文化活动。

而在广州,随着文化消费的普及,观演正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新方式。新一代的“穗产剧”抹除了“地域边界”,走进了千家万户,广州大小剧院成为年轻人喜欢光顾的“深夜剧场”……

而“爱看剧”的市民也成为广州建设国际演艺中心的底气。“观众的参与度、喜好变化和反馈意见直接影响着演艺内容的创作方向、演出形式的创新及演艺市场的供需平衡,提升广州作为国际演艺中心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史前进说。

当“追剧”成文旅新风尚,一座城市的活力和文明就有了更具象的表达。看剧渐渐成为广州市民的习惯,这种文化由内而外的张力,不仅让城市文化更有深度,也让市民精神更有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 洪钰敏

接地气的新生代“穗产剧”

台上,音乐剧《雄狮少年》粤语版(以下简称《雄狮少年》)频频爆出粤语俚语,台下,观众无一不捧腹大笑,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张月盈心里的石头也终于放了下来。

作为《雄狮少年》的联合导演、编舞,张月盈始终担心这个广东风格的剧目会在内地出现“水土不服”情况。“从台词到舞美,我们都尽可能保留了广东的元素,担心听不懂粤语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枯燥。”

但现场的反馈给了张月盈意料之外的惊喜。几乎所有观众都沉浸在剧情里,很少有人提前退场,没有人打呼噜,没有人看手机甚至少有人上厕所……张月盈激动地表示:“首演后,网上几乎都是好评!”

对于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目来说,清一色的好评难能可贵。这是为什么呢?张月盈分享了一名河南网友的评论作为解答,“听不懂也要看,好看就完事儿了。”

“好看”就是观众给出的原因。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剧院观众不仅包括本地居民,也有大量外地游客和外籍人士。虽语言可能是不同的,但好剧给各地观众带来的“美”的感受却是一致的。

配合精彩的表演、铿锵的台词、紧凑的剧情、精致的舞美,此时,“听不太懂”的粤语不再是观影的阻碍,更像是催化剂,加速了观众与广东文化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

音乐剧《雄狮少年》粤语版的成功不是偶然,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新广州人开始走近广州原创的优秀剧目。

广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醒·狮》在今年2月共演出2场,票房收入92万元,上座率达到98%;广州芭蕾舞剧院原创芭蕾舞剧《白蛇传》于去年12月演出3场,上座率达到近八成;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原创剧目《化·蝶》《天鹅》共演出8场,上座率均达到100%;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原创剧目《钢铁战士》平均上座率82%……

今年广州艺术季,广州推出百场演出轮番上阵,其中穗产剧目超40%,成为剧院剧目的主力军之一。

据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该剧艺术总监史前进介绍,近年来,广州的剧院和演出团体提升本土创作水平,增强演艺市场的持续“造血”功能,不断提升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平,推出《醒·狮》《龙·舟》《化·蝶》《天鹅》《旗帜》《白蛇传》《钢铁战士》等穗产文艺精品。

例如广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龙·舟》,通过当代舞与现代舞台科技冰屏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体育竞技主题的故事赋予当代表达,吸引年轻观众群体的兴趣。

今年5月,广州原创文艺再添一项国家级殊荣,广州芭蕾舞剧院的芭蕾舞剧《旗帜》获颁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在广州,“为一部好剧奔赴一座城”的跨城观演也时常发生,高品质的演出会吸引周边城市乃至国内外的观众专程前来观看。

如今,看似有门槛的地方剧,经过了多年的打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欣然接受甚至争相抢票,穗产剧凭借精品级别的剧目质量,正在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州千万新老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2023年,广州文化集团下属四家文艺院团共演出精品剧目255场,线下观众人数达到185086人。今年1—4月,共演出精品剧目75场,观众人数48413人;举办艺术交流活动9场(含培训),惠及观众350人。

“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广州的剧院,近年来,广州剧院演出平均票价呈现下降趋势,文化集团旗下院团也推出多种形式的惠民演出和惠民票价,使更多观众‘花小钱看大戏’。”史前进说。

年轻人热爱的“深夜剧场”

5月24日周五晚11时多,时间已近深夜,广州大剧院内却是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舞台上正在演出的是中文版舞台剧《悲惨世界》,演出结束后,观众不约而同起立鼓掌,欢呼声如雷,久久不息。

放眼观众席,几乎全是年轻的面孔。“3.5个小时的演出,对观众来说是略‘难坐’的,尤其是像《悲惨世界》这样厚重的文学巨著,对年轻观众的‘耐心’考验很大。”剧方相关负责人说。

但事实证明,曲高未必无知音,出乎剧方意料的是,广州的年轻观众接住了这部殿堂级的巨作,连演两天,观众热情不减。

“来大剧院看剧是我去掉‘班味’的特别方式。”李小姐在珠江新城一家法律咨询公司工作,每到周五,她都会从公司步行15分钟来到广州大剧院,或是看一场舞剧,或是听一场音乐会,或是观一场话剧。

早在一个月前,李小姐便选好了这场《悲惨世界》,一场文化盛宴后,李小姐心满意足走出了大剧院。“在广州大剧院看剧,就是让我身心放松的最好方式。”说着,李小姐神清气爽地拦下路边出租车回家。

晚上6时,冲出公司,走进剧院,换个脑子,去掉“班味”,像李小姐一样,是大剧院常客的还有很多,大多是在附近上班的“打工人”。

坐落在打工人最集中的市中心,广州大剧院是年轻人追逐的“殿堂”。

与老一辈人只是把衣、食、住、行看作必要消费对象不同,年轻群体把休闲娱乐视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与工作和物质生活同等重要。因此,工作之余,公司附近的“艺术殿堂”,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文化休闲的去处,便捷且惬意。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霍建华介绍,截至目前(2023年1月-2024年5月),广州大剧院公开售票演出共计462场次,售票总张数近36万张,平均上座率超70%。

其中,随着文化消费年轻化的趋势,剧院观众中年轻人的比例显著增加。Z世代和千禧一代成为观看戏剧、音乐剧等文化演出的重要力量,其中90后人群预计占据演出市场消费群体的60%以上。

当然,要说便捷,手机上的短视频似乎来得更加“快”,广州大剧院又凭什么能成功“抢人”呢?

国内外顶尖好戏便是广州大剧院的“招牌”。无论是顶尖院团还是明星大咖,知名导演还是百老汇传奇,在这个“家门口”的大剧院,观众便能轻松跨越国界,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成果。

霍建华介绍,去年到现在广州大剧院票房最高的演出是2023广州艺术季期间上演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连续演出24场,售票总张数超3.4万张。

事实上,2015年音乐剧《剧院魅影》英文版的首次到访在广州连演40场,平均上座率达到92%,累计观看人次超过6万人,成为掀起“现象级”观剧的文化事件。

今年,广州艺术季持续引进一大批海外精品文艺项目,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匈牙利、瑞典、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和艺术家惊喜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