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意疏远分别

01

网上曾有这么一个问题:“你十年前最要好的朋友现在还在身边吗?”

评论区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已经很久不联系了。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即使再深的交情,也有走散的时候。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三位主人公——成冬青,王阳,孟晓骏,在大学时代因兴趣和梦想结为好友,一起学习,讨论未来,有着深厚的友情。

毕业后三人一起创业,其间共同面对了资金短缺、市场竞争的困难,而三人的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因为经营理念上出现了分歧,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三人走向了分离。

尽管三人的友情经历了分别,但再次重逢时,三人的关系却因共同的成长和理解而变得更加深厚。

人生总有相遇,但走散才是人生的常态,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相遇时彼此的珍惜。

恒久的关系固然让人踏实,但短暂的默契也同样是一种幸运。

蔡康永说:“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朋友,我曾为这些疏远感到难挨,但世事大抵如此。永远不要把友情放在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上,朋友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把美好带进生命的人。”

分别的朋友,不需要为他的离开而伤感,而应该庆幸曾经拥有过美好可以回忆。

最好的心态是,随时欢迎每一位朋友的到来,但也无比尊重每一位旧友的离开。

分别并不是结局,而是各自的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介意差异好恶

02

生活中有些人,听到不顺心意的声音就抵触,强加自己的意愿给他人,装不下差异,更包容不了分歧。

这样的人,谈不上坏,但修养一定差。

有句话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有人喜欢大城市的热闹繁华,但有人却向往村庄的宁静朴素;

有人选择在家庭事务中忙碌,但也有人宁愿潇洒地单身一生;

喜好无关对错,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也不可能拥有相同的认知。

不强行走进别人的世界,也不勉强别人来理解自己,是相处中最大的自觉。

陈丹青和木心在长达29年的相处中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两人在绘画作品上却有不同认识。

木心不太喜欢陈丹青的画,他只喜欢文艺复兴时期几个可数的画家,他觉得这些画家的作品就足够了。

对此,陈丹青表示,不是自己画得不够好,是因为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没办法改变他人对美术审美的想法和观察。

真正好的关系,是允许彼此有各自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多体现在三观差异上。

康德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越长久的关系,越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不执着感情深浅

03

人与人相处,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保持一个合适的空间,彼此才能在关系中感到轻松。

好的关系,无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无需频繁的联络来维系,淡然中带点真诚与纯粹就非常珍贵。

万科的创始人王石,作为一个登山爱好者,他说登山者的圈子很特别。

大多的山友只是过客,但大家的感情是建立在生死与共的基础之上。

登山时,大家一起20天不洗脸、不刷牙、不洗澡,吃同样的饭菜,同样有高山反应。

山友之间的交情虽然只结缘于登山途中短暂的相遇,甚至只是一面之缘,但是不夹带任何功利,是纯粹和真实的。

尽管很多感情是非常真挚的,但仍然需要保持一种秩序感。

所以山友之间需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不适合过于接近,也勿轻易转换为亲密朋友。

人与人的缘分有多种,合适的时机出现一个对的人是一种幸运,不执着于交情深浅,不在乎感情的厚薄,只要彼此真诚相待就好。

人需要活在缘分里,而不是定格在某段关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奢侈,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利益,都需要有共同认可的准绳,这样才会产生联系。

而这样的联系,是强迫不来的。

只有两个方向一致的人,才不会在中途错过,最好的相遇,也永远发生在前进的路途中。

相遇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能否留下,而在于彼此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另一个生命。

尽管前方路漫漫,但两个丰富的灵魂,从来不会孤单。

作者简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