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高温干旱天气持续影响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白天室外气温甚至超过40℃。在这样的高温“炙烤”下,对任何人都是巨大的考验,开空调几乎成了大家居家工作的唯一选择。

但是有一类人群,不仅无空调可吹,还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所处的环境更加闷热,就像置身于蒸笼里面,他们就是学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校里不至于中暑热坏呢?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问题,甚至亲自下场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山东潍坊某小学就有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得知孩子学校的教室竟然没有安装空调,大家在教室里上课都热得汗流浃背,甚至没有状态听讲后,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出资买了10台空调送给学校,好让让孩子们能够在清凉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来,家长解决了学校的难题,这件事应该得到赞扬的,但有家长却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本应该是学校应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家长来解决?难道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凉爽的学习环境吗?空调买了以后,所用的电费要不要家长出?

也有网友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认为有了这样的先例,会让一些学校形成路径依赖,就算有相应的预算也自己留着,然后通过“哭穷”让家长捐钱来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讲,家长和网友们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近年来,学校要求自愿“捐钱”采购物品的现象并不少见,除了空调之外,甚至连粉笔、教鞭都要通过家长“众筹”的方式来采购。

虽然这种现象暂时还算不上普遍,虽然家长捐赠空调一事堪称佳话,但确实也存在被其他学校效仿的可能,甚至还会演变成攀比风气,学校或者家委会为了“考验”家长们对班级、对学校有多么热爱,让大家“众筹”解决学校、班级的需求和困难。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先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是供学生学习的地方,为孩子们提供舒适的教育环境,是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责任,购置空调这类事情应该由主管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而不应该依赖于家长的“爱心”。有什么难题都要通过家长捐赠来解决,这样既不切实际也不公平,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家校矛盾对立。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跟主管部门给予的经费不足和近段时间的极端气候相关。但这个情况也反映了主管部门应该对拨给学校的经费进行重新评估,学校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合理使用预算。

家长和学校是合作关系,不是“施舍”和“被施舍”的关系,当学校“被施舍”得越多,自身的自主权和公平性不可避免会受到破坏,即便是学校能够洁身自好,也难免会被居心不良之人借题发挥,陷于被动局面。

因此,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的投入和管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不应该提倡家长的“爱心”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山东潍坊某小学一家长捐赠学校10台空调给学校一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