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让家长感到些许头疼。

他们拥有的天赋与潜力毋庸置疑,但自控力方面的表现,却时常让人捏把汗。家长们或许都曾在心底呐喊:“我的孩子,你何时能学会自控呢?”

但自控力的养成,真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机制与精妙的教育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部控制,即“他控”,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自控能力发展。想象一下,一个孩子若长期在家长的强制管理和控制下成长,他的自我驱动力与调节能力如何能得到充分的锤炼?

如同被枷锁束缚的小鸟,难以展翅高飞。

尹建莉在《教育的常识》中睿智地指出,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才是教育的真谛,而非简单粗暴的控制与指挥。

她举例道,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若家长能适时放手,减少“他控”,到了初中,孩子的自控能力便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反之,一个高中生若还笼罩在家长的严格控制下,他的自控力可能如同被剪断翅膀的鸟,无法翱翔。

而信任,更是自控力培养的沃土。这种无形的力量,能激发孩子内在的自我管理潜能。

其实孩子,特别需要在被信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家长的每一个认可与支持,哪怕再微小,都是对孩子进步的巨大鼓舞。

怀疑的目光,只会让孩子在自控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而坚定的信任则能推动他们勇往直前,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期,孩子们的心开始向同伴的世界倾斜,这种心理的转变也在悄然影响着他们的自控力。

樊登在《读懂孩子的心》中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寻找自我、肯定自我,这对自控力的培养无疑是一股积极的力量。一个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孩子,往往自信满满,更懂得如何管理自己。

这种同伴间的正向互动,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自控力的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自我评价的高低与他们的自控力之间,似乎总存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联系。那些自我评价偏低的孩子,常常在自信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与否定,仿佛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们前行的脚步,使他们易于放弃,甚至陷入自我放逐的漩涡。

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想想那些身处高中的青春期孩子,他们正值人生的关键时期。

如果时常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这种心态便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或许是课业的拖延,或许是对课外活动的敷衍态度,他们难以有条不紊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任务。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用鼓励的话语和行动,让他们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潜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控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自控力的缺失并非总是心理因素作祟,有时,它可能与孩子的神经发育状况息息相关。

例如,患有多动症或注意力缺陷的孩子,他们天生在行为控制上就有着更大的难度。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家长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责备和纠正,更应该是深入的理解与接纳。

如果孩子的自控难题确实与神经条件有关,那么,家长的宽容和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度的压力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自控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提供给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学会如何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妨从小事着手,比如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制定个人计划、独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涉,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认可。

当孩子能够从中体验到自我管理的成就感时,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青春期孩子自控力的不足并非不可逆转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培养方法和认识。

通过降低外部的过度控制、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重视孩子的社交圈子、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以及深入理解孩子的神经特点,我们完全有能力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成熟,拥有更为强大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