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改变自然,不如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过晚饭,步行穿过黄岩的永宁公园,慢慢走回下榻的旅店。此时天色已晚,西面天空仍有一抹黯沉的蓝色,永宁江两岸的城市灯火璀璨,在公园中漫步的人极多。对岸的文化地标朵云书院黄岩店散发着灯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白墙倒映在江面,书店的黄色灯光格外亲切温煦——有什么比一座书店的灯光更让人觉得神往的呢?

永宁江岸线与河水呈现自然随意的状态,生长各种植物,低矮的芦苇与高大的乔木掩映,漫步的人时而隐入绿色丛林,时而又出现在游步道上。这片自然野趣的公园,其实是当地生态建设的一大创举,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造就宜居城市的典范。

永宁江发源于黄岩西部括苍山,自西向东全长八十余公里,被黄岩人视为母亲河。我曾许多次走过永宁公园,每一次漫步时都会赞叹公园的匠心独具。它努力维持的自然幽趣,与远处天际线的摩天大楼相呼应。要知道,在金贵的城市中央,留下如此大片的河流与绿地有多么奢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宁公园的建设,要提到俞孔坚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教授强调“与自然为友”的理念。

设计之初,俞孔坚想体现“与自然为友,与洪水为友”的理念,也曾受到质疑。他建议:“把可能被洪水淹掉的地方做成公园、绿地和湿地,甚至可以做成稻田、荷塘。河漫滩下设计的浅滩深滩,鱼和青蛙可以在这里产卵,牛可以下去喝水,人可以在这里行走。”当时,各地惯常的做法,是把河堤浇筑成光滑坚固的混凝土,这样能更好地防洪。“三面光”河堤坚硬,却破坏了生态之美,对于自然来说,是一种不由分说的粗暴干预力量。俞孔坚认为,对待自然的水系统、自然的河道、自然的湿地系统,我们应该做最少的干预,尽可能让它回归自然状态,还江河自然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宁公园的设计理念,“与洪水为友”,意味着当洪水威胁时,不是选择强硬对抗的策略,而是尝试与之共舞,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公园的步道、湿地、绿地,都是按照这一理念设计的。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起到了蓄水和防洪的作用。公园开放后,有一年夏天,大台风带来了一场大洪水。那次台风中,虽然台州市的其他地方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永宁公园却经受住了考验,安然无恙,证明了当初设计理念的正确。

在永宁江边漫步,不由得让我想起日本京都的鸭川。

鸭川是京都的一条河流,河水十分清澈,缓缓穿过古都京都市区。年前我与友人一道去京都,就在鸭川之畔闲坐聊天。友人说,每年夏天,许多京都人都会在鸭川的河滩上搭设纳凉床,这几乎已是京都的风物诗。鸭川两岸,四时有不同的花开,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神社,同样也遍布许多特色餐厅,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游览。鸭川一直被看作京都的一部分,它的河道设计,也更多地考虑到市区的整体规划和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出生态和自然的一面。清澈的流水、清新的空气、两岸的风情,以及河中起落的水鸟、水边锻炼休闲的人们,就这样给无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漫步在永宁江畔,深觉眼前的景色并不比鸭川逊色。永宁江畔还有一条绿道,东至三江口,西至长潭水库,全长八十六公里。它与城区的官河古道慢行环线、永宁公园、江北公园、中国柑橘博览园等景点无缝对接,风景绝美,随手拍张照片都是壁纸级的风光。

同行的朋友中,有一位是马拉松跑者,她曾去世界许多城市跑全马、半马,听说永宁江畔的绿道便按捺不住兴奋,说一定要挑选个好日子,来把这条绿道全程跑下来。

夜幕收拢,一行人走到西江闸附近。同行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者郑嘉励老师给我们介绍此水闸的历史。西江闸位于西江河、永宁江汇合处,建成于1933年。西江闸南迎西江水,北挡永宁江水,起到泄洪排涝的功能。它的设计和主持修建者,是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胡步川先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下,胡步川先生成功完成这样的大型工程,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道西江闸,作为重要水利设施留存至今,也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当年,西江闸为解决洪水问题而建,今天的永宁公园,则是“与自然为友”而生。与其强行改变自然,不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饭后的漫步,是一次小旅行,让我认识了一座公园,也认识了一座城市的生态文明理念。(文/图 周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