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寻信者”上发了一篇文章端午感怀,张哥说端午节不是纪念伍子胥的吗?咋又成了纪念屈原了?所以翻个旧账算了。

其实端午到底纪念谁历来至少有三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同为南朝的《续齐谐记》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东汉邯郸淳的《曹娥碑》记说是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民间传说其父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曹娥仅十四岁,悲痛欲绝,过了十几天,也投江殉父了(愚孝,礼教的牺牲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主持纪念屈原仪式的巫祝(类似祭司的神职人员),在江上主持仪式时落水而亡。

纪念曹娥的说法一直比较弱,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形成传统,因为屈原是“爱国诗人”,而伍子胥此人,我们都知道,像他这种人,不可能被主流容忍。

其实相比屈原,我更喜欢伍子胥

端午节全国都在纪念屈原,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甚至把沿习成俗的“节日快乐”,改成了“端午安康”,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在端午这一天投江的,所以不能说“快乐”,得保持足够的哀矜,以示对爱国诗人的尊重。

其实我是有些疑惑的,因为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而在先秦,楚国是独立于中原政权的另类存在,虽然也是春秋五霸,但始终被中原政权排斥和鄙视,原因很简单:在春秋五霸里,齐国和晋国是侯爵,仅次于公爵的宋国、虢国和虞国,而不太被看得上的秦国,还有郑国和曹国,也是伯爵,而楚国和吴国、越国、莒国则是仅仅高于男爵的子爵。

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职,中原诸侯国没有,主要就是为楚王出谋划策和接待宾客,三闾大夫也是楚国独有的官职,支持宗庙祭祀和楚国屈、景、昭三大氏族子弟的教育,是个闲差,屈原被贬后担任这个职务。

一句话,地位很低,又地处中原之外的蛮荒之地,因此楚国很被鄙视,更重要的是,楚国嫌弃天子封的爵位太低,直接自己称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这是很犯忌讳的事情:比你更强大的齐、晋都没有称王,你就称王了?这当然会被其他诸侯国当作礼崩乐坏的大典型,这还不算,楚国还屡次进犯中原,想要扩大地盘,晋国和楚国大战十一次,楚国仅胜利一次,全程被晋国压制,这样一来楚国想要通过扩张来融入中原文化圈子的计划就破产了,因而也就更被视为是“蛮夷”。

甚至到后来,楚国也自称“蛮夷”了。

首个称王的诸侯就是楚国国君熊渠,熊渠称王,周天子派使者问罪,熊渠回答: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我是野蛮人,你们中原那套礼法不适用于我。

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攻打随国,随国国君说:我无罪。楚王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大意就是,我是蛮夷(管你有罪无罪,我是蛮夷想打你就打你),如今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我有军队,就凭着这个我想问鼎中原,让周王室尊我为王。

楚国打随国,这个事情真的不怎么地道:当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城之后,楚昭王逃到随国,随国国君曾侯收留并掩护了楚昭王,因为曾侯的始祖是周朝的开国大将南宫适(kuò),是被周天子册封过的,吴王阖闾也还是有些顾忌,没有强行进城抓人,所以楚国能得以延续,随国是有恩于楚国的,但是,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楚国灭亡随国。

楚国融入中原,是在被秦军攻破都城之后的前223年之后的事情了,秦国强行执行书同文,车同轨,楚国此时才算逐渐融入中原。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屈原那个时代的楚国,还没有跟中原政权融为一体,所以今天说屈原是爱国诗人,我是有点儿想不通的,但是我承认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这一点儿毫无疑问,屈原一心想要帮助楚怀王达成的目标是联齐抗秦,并伺机入主中原。

当然,随着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原并南下百越,北击匈奴、东胡,西进西域,建立了空前的大一统集权王朝,并奠定了中国此后的版图,从这个角度说,屈原是爱国诗人也是可以的,只是不知道屈原同意不同意?

我很佩服屈原的文学成就,但并不欣赏他的做法,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巨星,比如李白,我也是非常喜欢、佩服的诗歌成就,但是也并不欣赏李白这个人,包括苏东坡,也是这样,我都佩服他们的成就,不欣赏他们本人,如果一定说一个我欣赏的人,我觉得可能应该是阮籍。

我不喜欢中国文人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态度,我觉得人嘛,拥有自我才是最重要的:邦有道,则出仕,邦无道,则归隐,我说的这两条,专指帝王时代的中国文人。

像屈原这样的人,优秀则优秀矣,然而活得没骨气,没有抗争精神:他的领导(楚怀王)整他,他除了跳江再无选择,而反观伍子胥(伍员):你整我?我必须报仇,还得鞭尸!

这才是爷们儿!去他妈的以德报怨,去他妈的宽宏大量,人生在世,有恩必须报,有仇为什么要自己受了?你贱啊?喜欢自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苏州百花洲伍子胥雕像

伍子胥之所以被苏州人纪念,是因为伍子胥为苏州做了很多事情,伍子胥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还建设了姑苏古城,引水入城,构建了交通系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为后世的富足安康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苏州最大的特产是“状元”,苏州历史上出过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其中文状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这种通过十年苦读改变命运的做法,体现的正是苏州人的顽强意志,以及内敛坚韧,也颇有伍子胥的“精神遗产”的味道。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陷害,遭楚平王杀害,一起被杀的还有伍子胥的哥哥伍尚,伍子胥则逃跑了。

伍子胥颠沛流离跑到吴国,投奔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忍辱负重,尽心尽力辅佐阖闾,并率兵打败楚国,掘出楚平王的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算解了心头之恨。

历史上说起这段公案,很多人都觉得伍子胥做得太过份:人都死了,至于这样吗?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说这话的人,如果体验一下父兄被杀、自己忍辱偷生的体验,可能就不会这么圣母了。

我们的传统,一直教育人要“宽以待人”、“宽宏大量”,有时我在想,这样的“智慧结晶”,可能是那些专门喜欢损着别人的牙眼又不想被追究、被报复的人想出来的吧?

结语

以往每年别人跟我说“端午安康”,我也跟着回一句“安康”,但是今年开始,我不说安康了,我要说快乐,因为我不想同情屈原,更不想做一个屈原那样凄惨的人,我承认屈原很了不起,但我不想过他那样的人生:谁看我顺眼我就跟谁多相处一会儿,谁看我不顺眼咱们就一别两宽,至于对社会,对趋势,我也是这态度:我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做点儿什么,如果社会嫌弃我,那我就做好自己,我才不会因为被嫌弃就千方百计想要迎合这个社会,去他妈的,只要不违法、不侵害他人,老子想怎么做自己是老子自己的事情。

我要说快乐,是因为我觉得伍子胥那种活法才是快乐的:该爱就爱,该恨就恨,快意人生,不枉一世为人。

我特么才不想为了落个所谓“宽宏大量”的虚名而让自己活得憋屈,我宁肯睚眦必报让侵害我的人难受也绝不会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