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王凡

近年来,成都市彭州市民政局聚焦特殊困难群体,以大力落实“主动发现”机制、重视“造血式”帮扶、推广慈善品牌等为工作重点,全力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落实“主动发现” 为沉默的困难群众发声

彭州市大力推行“主动发现”机制,积极开展入户巡防工作,并依托“彭州市民政智慧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民政协理员、社区网格员、居民小组长等熟悉本社区情况的优势,逐步完善困难群众分层分类台账,主动筛选出特殊困难群体并及时掌握其实际需求,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2023年3月,彭州市濛阳街道民政协理员在对社区特殊困难群众开展日常入户巡访过程中,了解到社区居民于某(化名)存在生活困难的情况后,随即向濛阳街道进行反馈。濛阳街道立即启动低保申请程序,组织民政工作人员对其开展家庭情况调查。经调查,于女士现年38岁,丈夫因病去世,家中仅有一女,现年16岁,就读于成都石化工业学校。于女士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正常劳作,现除土地补偿款利息、青苗费外,无其他收入,家庭情况符合低保条件,街道办及时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

2023年6月,于某精神疾病复发,急需入院治疗,镇(街道)积极为其申请临时救助并开展募捐活动,成功将其送入医院治疗。同时,社工站指定专人担任“爱心妈妈”,对其女儿开展个案护理,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安全感,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陪伴其逐渐走出生活阴影,融入社会生活。

提供就业培训 为困难群众重建信心

为提升服务对象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彭州市高度重视“造血式”帮扶,通过对困难群众开展就业培训、链接企业,有力帮助了困难群众转变固有心态,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龙门山镇吴某,现年50岁,1997年进行户籍登记时,由于吴某本人与户口均不在当地,社区为他申报了失踪信息。2022年1月,市救助站在日常街面巡逻中,意外发现了失踪多年、露宿街头的吴某。救助站及时联系了龙门山镇民生办,快速实施临时救助,解决吴某的住宿和生活问题,并对接公安部门为其办理户籍。小鱼洞社区为吴某解决工作和住宿,彭州市龙门山镇关爱援助站参与了吴某的个案帮扶,为吴某开展心理疏导、就业培训,助力吴某回归正常生活。现在,吴某已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日常从事河道巡查、森林防火等工作。

推广慈善品牌 为特困人员“暖居”暖心

“真好真好,党的政策真好啊!”彭州市通济镇散居特困人员马爷爷笑着说。

是什么让马爷爷如此高兴呢?

原来,曾经马爷爷的家中,床很老旧,餐桌就是一张木板替代,衣物在床上和凳子上到处堆放。了解到以上情况后,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会对全市特困供养人员开展调查了解,分批次对急需解决居家环境问题的散居特困启动了“善行彭州·暖居工程”居家环境改造工程,而马爷爷就在第一批改造人员名单中。经安装人员到家进行安装后,如今马爷爷的家中已焕然一新。

据了解,彭州市民政局主动统筹协调各类资源,联动市慈善会、各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善行彭州”慈善品牌,以品牌牵引困难帮扶工作,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资金扶持,切实落实特困人员的兜底保障政策。截至目前,“善行彭州”慈善品牌已开展“暖居工程”、走基层送温暖、我为乡村捐盏灯等慈善项目,惠及散居特困老人、低保户等2000余人。

下一步,彭州市将持续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生活状况和基本需求,积极创新帮扶方式,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持续推动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