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民党有几百万的军队,但是只有五支部队被合称为“五大主力”,这五支部队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勋,但是她们也都参与到内战中,最终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打垮,而在国军五大主力中成名最早的当属第18军。

第18军史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的老牌劲旅,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日烽火,兵败于淮海战场。18军自成立之日到兵败淮海战场,前后历经了8位军长。

1、首任军长陈诚

陈诚,浙江青田人(这个身份很重要),蒋介石的小老乡,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浙军当兵。1923年他跟随邓演达奔赴广东参加革命,在征讨沈鸿英叛乱时受伤住院,恰逢此时蒋介石来医院慰问伤员,两人初次见面不过也是匆匆而过的第一次接触。

后来陈诚又担任黄埔军校的炮兵科教官,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时期他的部队大败孙传芳的部队,到1929年,陈诚已经是第十一师的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时,陈诚因作战有功,晋升为以第11师为基础扩充的第18军的军长,此时第18军仅下辖一个11师,所以陈诚是军长兼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诚

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第18军迅速扩张,到1932年秋,第18军扩张到下辖5个主力师的超级军,由于第18军太过庞大,为便于指挥,不久后两个师划归到第五军。1934年春,陈诚辞去18军军长的职务,军长一职由罗卓英继任。

而陈诚在后来也是一路高升,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1943年还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诚于1946年6月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1947年2月,陈诚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后来前往东北任“东北行辕”主任,被林彪打得抱病请辞。1949年陈诚到台湾就职,担任台湾省主席。后来陈诚经营台湾,还获得了“陈诚伯”的称号,1965年陈诚因肝癌在台北病逝,终年67岁。

2、第二任军长罗卓英

罗卓英,广东大埔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毕业,与陈诚是同学,他的升迁之路基本上是追随者陈诚的。早年间他也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8军成立扩军后,罗卓英担任第11师的师长,1934年陈诚辞去18军军长职务后,罗卓英接替他担任军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卓英率部参加了很多次大的会战,淞沪会战罗卓英率领18军奋战于罗店、宝山,与日军反复较量,使日军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一步,战后因功升任第16军团长、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和总司令。后来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长沙会战,罗卓英都率部奋战在前线。上高会战中罗卓英重创日军两个师团及一个混成旅团,使其伤亡总数高达150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卓英

1942年,罗卓英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率领十万大军跨出国门,驰骋缅甸,先后获得同古大捷和仁安羌大捷,可是由于复杂的战场环境最终还是败于日军,转到印度。

解放战争时期,罗卓英基本上是跟着陈诚,先是一起到东北,东北失败后又到台湾,辅佐陈诚一起经营台湾,1961年在台北病逝,终年65岁。

3、第三任军长黄维

1938年罗卓英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兼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后,黄维继任第18军军长一职。

黄维,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毕业后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9年到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受到陈诚的赏识到第18军担任31旅旅长,成为“土木系”的一名重要将领,后来参加了对红军的“围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维担任第18军第67师师长一职,淞沪会战时的罗店之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他坚守了一个星期,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两人重伤。然而事后有人说他指挥作战时死板僵硬,从此也落下一个“书呆子”的名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维

1938年黄维接替罗卓英任第18军军长,武汉会战时黄维率第18军协同其他部队对其逐次截击、堵击,在马回岭与日军展开激战,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

淮海战役时,黄维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在双堆积被解放军包围,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彻底覆灭,黄维本人被俘,被关押在功德林进行改造,一直到1975年被特赦,他在功德林里呆了27年。

特赦之后,黄维也在为两岸的统一奔走,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4、第四任军长彭善

1939年3月,黄维调任中央军校第6分校主任后,18军军长一职由彭善接替。

彭善,湖北武汉黄陂人,黄埔一期毕业。他的主要功绩是在抗日战场上,淞沪会战时,彭善率部参加了罗店之战,阵地反复争夺,他不顾劝阻,脱去军大衣,腰配双枪,手端一架德制机关枪亲自上阵,带领敢死队勇猛冲杀,终又夺回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善

与日寇反复厮杀,这支精锐部队几乎被打残。晚上,趁着黑夜敌机不便行动之机,王耀武率领第51师摸到罗店,悄悄换下了已经不成建制的第11师残部。当罗店一线的战斗愈发白热化后,第11师在彭善的率领下,再次走进淞沪战场,继续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杀敌无数,建立了极大的功勋。

1939年接替黄维任18军军长后,在武汉会战中,彭善再立新功;1940年宜昌保卫战中他率领部下与日寇激战十多天,十八军损失惨重。

1947年武汉大学的“六一惨案”中,迫于舆论压力,彭善被“撤职查办”,1959年退役后移居美国。2000年2月14日,在台北病逝,终年99岁。

5、第五任军长方天

1940年底,彭善调离后由185师师长方天接任18军军长一职。

方天,江西赣县人,黄埔二期毕业,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40年继任18军军长后,于1943年率部参加了鄂西会战,之后调往滇西远征军之第20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兼第54军军长,18军军长由副军长罗广文接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天

后来方天转入政界,担任江西省政府主席,赴台后任“国家安全会议国防计划局”副局长,“国家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后任“国大代表”,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1991年在台湾去世,终年89岁。

6、第六任军长罗广文

1943年8月,方天调走后,罗广文升任第18军军长。

罗广文,四川忠县人,1930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7年奉命参加了淞沪会战,之后他也参加了18军对日军的历次作战,鄂西会战时,日军猛攻石牌要塞,罗广文亲临前线指挥,使日军毫无进展,经过半个月的苦战,双方完全恢复到战前的态势。战后罗广文接替方天担任18军军长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广文

1944年,陈诚将罗广文调离担任87军军长,18军军长一职由胡琏担任。解放战争中罗广文升任第四兵团司令,在西南地区与解放军作战,1949年在邓锡侯的劝说下,于12月25日在郫县宣布起义。

罗广文率部起义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林业厅厅长,1956年病逝,终年51岁。

7、第七任军长胡琏

1944年,胡琏接替罗广文担任第18军的军长。

胡琏,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毕业,毕业后在十八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44年接替罗广文担任18军军长。同样,胡琏也参加了18军对日军的历次作战。

淞沪会战时,在惨烈的罗店之战,胡琏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又组织机枪火力网封锁日军前进通道。有时组织部队主动出击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以杀伤敌人。有时一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顽强地坚守了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琏

要说胡琏的高光时刻,应该是石牌保卫战,此战中日双方进行了二战历史上最大的白刃战,日寇被歼灭一千余人,使敌军未能占领石牌要塞,保证了鄂西会战的胜利,此战结束后胡琏升任第18军副军长,并获得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1946年5月,18军整编为11师,胡琏任师长,解放军多次想要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不过都被他跑掉了。淮海战役时胡琏就任第十二兵团的副司令,十二兵团被围歼时只有胡琏等少数人逃脱。1949年金门战役时,胡琏击退解放军的进攻,俘虏了5000人,取得了金门战役的胜利。

退到台湾后,胡琏先后担任第一野战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职,197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77年胡琏因患心脏病在台北逝世,终年70岁。

8、第八任军长杨波涛

1948年7月,杨伯涛接替胡琏担任整编第11师师长,后来11师改编为18军后,杨伯涛继续担任军长。

杨伯涛,湖南芷江人,黄埔第七期毕业,他也是18军的老人,也参加了18军对日的历次作战。淞沪会战后,由营长调任军部参谋,1939年升任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18军被整编为第11师,杨伯涛担任11师11旅的旅长。1948年7月,接替胡琏任整编十一师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伯涛

整编11师恢复18军的番号后,杨伯涛顺理成章地成为18军的军长,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被全歼,第18军也在此战中被全歼,杨伯涛也被解放军俘虏。而后作为战犯被关押在了功德林里,1959年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被特赦。

特赦后的杨伯涛被周总理安排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后来他又任全国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台联谊会副主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2000年杨伯涛病逝,终年91岁。

小结:

以上就是第18军自创立以来到被全歼近20年的时间里的八位军长,18军不愧是国军的王牌主力,这八个人在抗日战争中率领18军抗击日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样他们也参与到内战里面。国民党兵败大陆后,他们各自的结局也不相同。

而18军在双堆集被全歼后,1949年2月在江西又被重新建立,由高魁元任军长,金门战役后,18军在高魁元的率领下撤往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