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元大都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到达杭州,通过游记把中国大运河呈现给世界。

6月13-15日,一群“新马可·波罗”带着对历史的敬仰与好奇,从北京通州大光楼码头出发,一路南下,直至杭州,重走那段传奇的旅程,感受运河的蝶变、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魅力。

重游大运河,见证十年蝶变

“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辉煌,不仅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更是连接各地经济、文化的桥梁。2014年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今年正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24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活动特别邀请外国友人,与中外媒体、北京“大运河体验官”等组成采风团,重游大运河,切身感受大运河的时代新风貌。该活动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简称“2024京杭对话”)的序幕,由中国新闻周刊、中新凯悦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杭州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拱墅区人民政府、临平区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活动从北京出发。(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在采风行程中,采风团先后在北京游览了通州北运河,在大运河森林公园体验“公园20分钟”的松弛感,打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和北京城市图书馆;在扬州参观了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非遗珍宝馆;在杭州去到西湖六公园与马可·波罗雕像互动,深入“运河人家”体验运河人的生活,走访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

一路上,采风嘉宾不断被大运河如今的风光和活力感染。麦克雷是意大利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外籍专家,他在北京生活了15年。他连连赞叹北运河的水清景美,“这不只是一条河,它的背景和历史,以及当下的成果(对于其他运河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经验。”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因河得名、缘水而兴,自古就是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运河流淌到今天,岸青水秀,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同步见证了通州由北京市远郊区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蝶变升级的过程。在麦克雷看来,虽然马可·波罗当年所见场景只能在书里看到,但自己却看到了大运河的全新风貌,比如人们在运河边垂钓、骑行、划桨板、喝茶,甚至逛博物馆、图书馆等,“中国大运河既保持千年历史,又取得巨大进步。”麦克雷在北京采风时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克雷在2024京杭对话“千年运河千里行”启动仪式现场。(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在运河的最南端——杭州,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水体治理部副部长李建勇介绍了杭州运河蝶变的场景。自2014年建立五级河长制,通过“一河一策”制度逐步治理水污染,改善运河生态环境。经过10年治理,运河水质改善明显,水生植物种类增多,沿线绿道、水道相融,形成了和谐的人居环境。来中国一年多、第一次来到杭州的北京语言大学意大利籍留学生伊雅直观评价“杭州的大运河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运河畔人很多”。环境美了,当地人也都愿意在这里生活,经营文化,游人们也乐于在河畔悠闲度过一天。

如今的大运河,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治理与保护后,已变得岸青水秀,运河公园、绿道等休闲场所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当大运河不只属于过去,苏醒的大运河也在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掀开新的篇章。

邂逅运河文化瑰宝

大运河文化的赓续,不仅得益于运河水的永恒流淌,更在于运河沿岸人民世代传承、南北交融的文化传统、生存智慧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它们即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在这次采风旅程中,让采风嘉宾念念不忘流连忘返的就包括诸多运河文化瑰宝。在北京段采风时,嘉宾们在大运河游船上欣赏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东大鼓表演,同时体验了一把“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的喊号魅力。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种类众多,现已搜集整理出20多首。采风现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带领外籍嘉宾唱起摇橹号,节奏铿锵有力,音调高亢浑厚。

赵义强同时也是本次北京“大运河体验官”,他表示,以前的运河船工号子是劳动,是生存,如今再喊起这号子,更多的是记忆,是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这些运河文化弘扬下去,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北京段采风中,采风嘉宾向赵义强学习喊运河船工号子。(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大运河非遗中蕴含着民族的文脉与记忆,而这些能够作为今天人们的“素材库”,去沟通、连接不同的文明。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专家狄杰在扬州非遗珍宝馆参观时,长时间驻足在雕版印刷、漆器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非遗展品前,连连惊叹“这真的是无价之宝”。他还上手体验了扬州古琴艺术,并表示“今天亲耳听到艺术家演奏,太美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风嘉宾在扬州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扬州非遗珍宝馆。(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太难了,老师真的很厉害。”伊雅现场体验了一把非遗技艺扬州剪纸,一边直呼太难了一边又爱不释手,切实体会到扬州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雅体验非遗技艺扬州剪纸。(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来自意大利的网红博主瑞丽则被种草了中国画。在杭州“运河人家”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她在运河画派创始人吴理人的指导下,创作出了第一幅自己的中国画作品。瑞丽认为中国画很有意思,还表示要把这幅画带回意大利,也让他们通过画作感受中国运河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丽与她的第一幅中国画作品。(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详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这些人民群众口传心授、共创共享的“活态文化”或许也曾是他笔下的珍贵记录。如今,一群“新马可·波罗”再次邂逅运河沿岸的文化瑰宝,从而成为运河故事的讲述者,将这份古老而美丽的传统传播给更多的人。

开启国际视野下的运河故事新篇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落实要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同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在首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中共同创建四方合作机制,2020年联合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组成五方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步入“快车道”。每年,五方合作机制在北京和杭州轮流主办京杭对话活动。

作为本次“千年运河千里行”主办方代表,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表示,在历届京杭对话中,大运河文化的国际性交流都是重头内容。今年的采风活动,我们邀请外国嘉宾尤其是意大利嘉宾全程参与,他们不仅切身感受大运河沿线风物精华,还通过沉浸式的互动学习,体验了船工号子、古琴、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可以说,今年的“千年运河千里行”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马可波罗游记”,为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写下生动一笔。

参与采风活动的媒体人也纷纷表示,此次重游运河收获颇丰,中国大运河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单一的,从一开始就是流动文化,与世界有很好的连接,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最好的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马可·波罗”在西湖六公园打卡马可·波罗雕像。(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来自意大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家Monica Bezzegato在参观马可·波罗纪念馆时就表示,她与马可·波罗的家乡都是威尼斯,有着相同的根源,马可·波罗的书籍至今仍是孩子们在学习阅读时被给予的第一本书。

伊雅提到,“在意大利每个人都知道马可·波罗,他记录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让外国人去了解。今天,作为‘新马可·波罗’,我们可以做一样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形式去感受和记录现在中国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马可·波罗”在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体验国风主题巡游。(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十年前,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对大运河历史地位的国际性肯定。十年间,在传承、保护和利用下,大运河及河畔的每一座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在爱上大运河。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年,大运河会迎来更加活力的明天。(完)

作者/马敏 刘焕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