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老鼠一直是一个不太好的动物形象,我们经常用“贼眉鼠眼”、“蛇鼠一窝”、“无耻鼠辈”来形容一个人,意味着——贪婪、猥琐、无耻、危害大众。

这是从文化性的角度来审视老鼠所得出的结论,可是,如果我们从生物系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老鼠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没有太大体型和太强运动能力的情况下,却仍然能够获得极强的生存空间和繁衍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分析之后,将老鼠的生存哲学概括了出来——“饿鼠效应”。

饿鼠效应

1925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克莱夫·麦凯(Clive McCay)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搜集了一群刚断奶的小老鼠,然后把这些老鼠分为两组,为第一组的小老鼠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却只为第二组小老鼠提供60%的食物(满足生存条件)以及部分水源。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第一组小老鼠只活了1000天左右,第二组小老鼠则活了2000多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实验为心理学界非常著名的“饿鼠效应”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传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犹不及”的价值观。

我在标题中所提及的“饥饿”的概念,指的并不是饱腹程度,而是生活丰富的程度,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隐喻。

我们不妨联系自己的生活状态,就以自己生活中普通的一天为横截面,将自己一天的生活进行解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都是这样的:

起床——工作——睡觉,循环往复。

很多人会抱怨自己的生活被各种琐事填满。我们其实可以反思一下,如果将自己的一天结构,去掉冗杂的部分,是否会更加轻松。

同样,在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当中,他们也会遭遇同样的状况:

上学——放学——完成作业,循环往复。

放学之后的时间,可能还要面临家长安排的课外补习,周末和假期往往也没办法休息,还要去参加各种培训班。

我们可以从成年人的角度来想象一下,对于那些还没有太强规划能力的未成年儿童,每天被充足的课业和各种事物所占满的生活会是多么的有“压迫感”。

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之前,我国大约有21万家公立学校,而相比之下,各类私人辅导机构的数量超过70万家;在2021年“双减”之后,教育部给出的数据显示,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

目前,仍有很多机构以其他的方式在占据着学生们的时间。

而且,学科相关的机构减少之后,还有很多培训班打着特长和兴趣的旗号重新出现。所以,其实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很多孩子们所面临的这种状态,很像食物供应充足、被呵护的无微不至的小老鼠:

他们吃喝不愁,穿用不尽,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事情所占据,短期的成长轨迹,甚至长期的人生目标都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甚至有的家庭,在子女刚出生的时候,都已经在为其结婚和买房考虑了。

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拥有快乐和轻松的童年,他们反而会失去很多本应该掌握的能力。

略微“饥饿”的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其实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饥饿感”,让自己有明确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更有出息~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饿鼠实验——当小老鼠们没有充足的食物时,一方面要控制自己的饮食量,为生存做好计划,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获取能量来源。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强调所谓的“躺平”甚至“摆烂”,以至于这已经成了一种风潮,但这种现象并不健康,尤其是对于为人父母的朋友来说,你能接受你的孩子从小就进入“躺平”的状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如何为他们营造略微“饥饿”的环境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

1.足够的空间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几乎能够为其提供全部的情绪价值,一旦他们无法顺利的建立好自己的自我满足机制,就很有可能成为所谓的“巨婴”——无法离开父母的呵护。

所以,不要认为孩子不懂事,必须时时刻刻把他盯紧,请留出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

2.体验生活中的苦

很多家长把孩子宠得太过,含在嘴里怕化了,但过于衣食无忧的生活会让孩子滋生惰性。

作为父母,不妨适当的让孩子体验一下生活中的苦,否则当他们成年之后猛然进入社会,很可能会感觉自己适应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独立探索知识

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其实是在掩盖自己无暇陪伴孩子这件事。

然而,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与其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不如自己购买书籍,为孩子设定阅读任务,等约定时间到了之后进行成果的验收

这样既能增加亲子间的互动,也更能锻炼孩子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对子女应该投入关爱,但绝不是溺爱。让他们保持略微的饥饿,才是成长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