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粟裕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作战指挥艺术的精通纯熟和运用之妙堪称“一绝”,为此,粟裕也被称之为是“常胜将军。”

然而,这位“常胜将军”却在1946年7月至8月的苏中战役中被对方“碰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拿了“败果”的李默庵,为何仍说是同粟裕达到“双赢”呢?

危险之中,变化多端

1946年,国军将领李默庵接受新的任命,即第一绥靖区司令官,随后,李默庵便收到国防部给他下达的任务——占领苏中、苏北的解放区。

这场战役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攻占东台、兴华、高邮以南地区;第二个阶段是:攻占盐城、阜宁、淮阴地区。

当时,长江以北地区,国军占领着南通、江阴、扬州等地,其他地区像淮安、黄桥则由我军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造成船只往来的不便利,国军只能靠南边行驶,我军则只能靠北边行驶,虽然彼此画下“楚河汉界”,但是仍有矛盾发生。

失去“安全感”的南京政府,决定要攻占苏中、苏北。而占领这一带解放军区的,就是解放军华中野战军,负责指挥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不是别人,他就是战功赫赫的粟裕将军

也就是说,李默庵成了粟裕的对手。

国军方面,李默庵是负责指挥的领导人,他所指挥的部队有:整编第八十三师、整编四十九师、整编第二十五师等10个军团,这些军团的总人数达到12万余人。

华中野方面,粟裕和谭震林是负责指挥的领导人,他们所指挥的部队有: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第十纵队,粟裕这边的总兵力只有3万余人。

单单从人数上来看,国军兵力是我军的四倍之多,如果不出意外,战争结局似乎已经被确定,然而事情的走向总是“不尽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站 宣家堡、泰兴

好的开头,确实会影响到战争的最终结局。

虽然国军在兵力上碾压华中野战军,但是谨慎的李默庵没有松懈,他特意在南京见了陈诚一面,随后还跟国防部部长刘为章进行战略研究。

然而,会上,部分师长表现出了洋洋得意的一面,他们认为自己人数多,兵力多,所以没必要把野战军放在眼里,所以也没有对粟裕的部队做任何深入的侦查。

经过部署后,国军确定了发起进攻的时间:7月13日。

结果就在7月12日,李默庵突然接到蒋介石打来的电话,他让李默庵停止进攻。

李默庵所带领的部队作战计划被泄密了。

7月10日,粟裕获得消息,国军将在15日兵分四路向海安等地进攻。

一番深思熟虑后,粟裕决定提前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李默庵奉命暂时停止进攻之际,他突然又收到李天霞打来的电话,对方告知他说眼下局势不利,有两个团吃了亏。

经过一夜战斗后,粟裕所率领的野战军已经全部歼灭宣家堡之敌第五十六团以及山炮营……鉴于我军已获得转移兵力的主动权,宣家堡泰兴战斗以胜利结束。

首战告捷说明粟裕在作战的时候,是从战略和战役全局出发考虑的,他谨慎地判断和严谨筛选了作战目标。

粟裕之所以选择泰宣地区作为作战地区,就是基于对整个战争形势和战场进行了客观分析,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国军缺失的部分。

第二战 如(皋)南

7月16日,李默庵命令驻扎在南通的第四十九师兵分两路前进,企图趁华中野战军主力还在泰兴之际,进攻如皋。

此时的李默庵还不知道,粟裕的强兵已经抵达如皋,留在泰兴的只不过是一些残兵残将,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以为主力军仍然还在泰兴。

从16日开始到20日结束,华中野战军歼灭对方1万余人,得知七十九旅残部仍然在宋家桥、杨家桥抵抗,粟裕立刻命令部队撤离如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我军来说,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伤亡人数数量大,物资短缺,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

对于李默庵来说,虽然伤亡惨重,但是他们基本按照计划占领了如皋,所以站在李默庵的角度来看,这一战的结局对于他来说,确实实现了“双赢”。

第三战 海安

海安在李默庵眼中绝对是“香饽饽”,这里是苏中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攻占海安,便可以巩固苏中南部占领区,确保长江下游的通道。

拿下海安是李默庵眼下最要紧的事,前面两次战争的失利,让李默庵心中暗叫不好,为了拿下海安,他决定动用重兵进攻。

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粟裕认为,在实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应该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考虑,要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联系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抱着这样的战略思维,粟裕主张以小部队做运动防御,必要的时候可以主动撤离海安,可见,粟裕并不打算在这里硬碰硬。

一开始时,很多同志是不同意的,毕竟前面已经拿下两个胜仗了,放弃海安有些不舍得。但是有大局观的粟裕还是坚持原先的作战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得知粟裕战略后,给出意见指导:“在我军主力还未完全恢复的前提下,宁愿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仗……”

由此可见,毛主席和粟裕的思维达到一致。

在这样的前提下,粟裕派出3000余人的七纵队和国军5万大军进行抵抗,经过几天进攻后,我军凭借3000人歼灭敌军3000多人,伤亡只有200多人。

但是由于李默庵从国军那里得到虚假报告,所以他认为,攻打海安没有费什么力,整编第六十五师就占了海安,得到土地是他的目标,眼下,他的目标达到了。

四战李堡

得到海安后,粟裕的部队和李默庵的部队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粟裕带领的三万大军驻扎在海安附近,粟裕带领着部队开会唱歌,锻炼身体。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粟裕深知群众的重要性,所以在战争期间,粟裕也不忘从人民中吸取力量,由于粟裕擅长做群众工作,所以群众严密封锁了野战军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默庵那边自然完全不知道此时的野战军是什么样的状态。

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所以粟裕给毛主席发去电报,希望可以调派淮南第五旅到苏中参战,原有的主力军则继续留在海安休整。

从这里可以看出,粟裕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8月10日,粟裕带领的兵力集中火力猛扑李堡,此战总共用时20小时,粟裕的部队就顺利歼灭敌军8000余人。

激动作战,能动地创造捕捉有礼战机,在这样的作战思维下,粟裕带领部队顺利打开了西进泰州以及扬州的通道,如此同时,歼灭了敌军3000余人,第五站丁堰以胜利结束。

第六战和第七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攻黄救邵”。在常州的第一绥靖区司令李默庵得知第九十九旅等部被歼灭后,便起了想要撤退的心。

九十九旅旅长是李默庵熟悉的朱志席,朱志席所带领的部队拥有尖兵,他们不但训练有序,而且综合实力是非常强的,在李默庵眼中,朱志席的这一支部队是很能打仗的部队,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被寄予厚望的部队却被粟裕的部队直接歼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九旅部队被歼灭的事实给整编二十五师造成直接影响,也让他们动摇军心,这也是后来李默庵命令部队撤离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怕二十五师会被截。

到这里,苏中作战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面对粟裕的大获全胜,李默庵也持有不同态度,虽然自己大败亏输,但是同粟裕实现“双赢”,李默庵何出此言?

李默庵认为,他会参加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收复地盘、占领城市、驱走解放军,消除之前的不安全感,虽然在战争的过程中损兵折将,但起码自己收复了土地。

李默庵也站在粟裕角度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粟裕作战的目的是为了歼灭国军有生力量,粟裕也确实大获全胜。

这场战争真的是以“双赢”收场的吗?

毛主席曾经说:

“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将敌军有生力量消灭,就有可能恢复失地……”

显然,从毛主席的发言里可以得知,消灭军队有生力量是比占领土地更重要,只要我们有兵力,那么总有一天就可以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但是只有土地而没有兵力,那么这些得到的土地早晚有一天会落到别人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面上看是李默庵占领了土地,但实际上他是失败的。

面对国军四倍于我的优势兵力,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战争的胜利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

粟裕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