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截至2023年底,全省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2.65万亩,全省岩溶石漠化地区植被盖度提高到83%,沙化地区植被盖度已提高到80.32%。

近年来,广东各地合力将石头山变绿满山,点“石”成金。石缝任豆、涵水绿林、千岩竞秀……广东石漠化治理,尤以清远等地的路径为典型。近日,记者走进清远市多个山区,看岩溶地如何长出绿美“精灵”、致富“宝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头缝里长出“绿色精灵”

“现在是任豆树的花果期,但今年雨水多,还看不到枝头挂果。”走在广东清新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林间道路上,林业高级工程师贾薪玉有些惋惜,与记者分享起去年的照片:一棵任豆树吐出成片花蕊,花落后,现出红褐色的豆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丽的任豆树遍布在白湾保护区的许多角落。这种树木十分耐贫瘠,可在岩石裸露率80%以上的石灰岩山地生长,因此也被称为“石头上的绿色精灵”。站在这里,很难想象,茂盛的植被之下,竟是坚硬的石灰岩山地。

过去,白湾分布着约100条自然村,村民们在临近村庄的石头山上铲去植被,种植玉米等作物,本就不多的土壤也流失了,群山面临石漠化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的贾薪玉来到保护区工作,不久便投入到石漠化治理工作当中。每次深入保护区腹地调研,贾薪玉经常手脚并用攀上裸露的石头,一旦不慎摔倒,就要痛上几天。不论过程多么艰辛,贾薪玉始终认定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石灰岩土层浅薄,又很难风化形成土壤,如果任凭土壤流失,很多地方可能会彻底石漠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012年,白湾保护区便开启了石漠化治理的探索之路,联合高等院校,筛选出任豆、枫香、光皮树等树种,利用栽培技术进行推广造林8000多亩,人工抚育生态林7000多亩。在一片间种光皮树和枫香的林地前,贾薪玉回忆,造林工人几乎不可能完全按计划来种植,经常遇到石头、挖不了树穴,只能偏移原来的点位种植;同时,由于缺水缺土,树木成活率低,经过多轮种植才有了今天草木丰茂的景象。

通过生态迁移扶贫、封山育林等一系列举措,白湾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森林植被面积持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如今,贾薪玉日常携带相机来巡山,几乎把所有角落拍了个遍,但经常还会遇到新的惊喜,新物种白湾堇菜、丹霞梧桐、石山巴豆、檫木等白湾植物新记录,都是她巡山时所发现的。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这里栖息的动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白湾保护区监测到望舒睑虎、仙八色鸫、绿翅金鸠等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

山间植下千万亩“天然水箱”

一位医生、一抔乡情、一项植林工程,创造了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东山村(原东山乡,2003年撤乡)的绿色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士恒是中国香港有名的麻醉科医生,曾随父亲回到祖籍地梅县雁洋镇文社村,并在当地植下生态林、成功改造200亩荒山。成事在先,1999年,应东山乡政府的邀请,57岁的谢士恒首次踏上东山乡的土地,他被眼前沙石满山、植被稀疏、严重缺水的石漠化景象所震动,决心在这里植林蓄水。树木根系犹如天然水箱,有助于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源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山村古名为九十九崆,遍地石山、水贵如油,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全省贫困县的“四大金刚”之首。当年,6000多位村民食水艰难,当地流传着“上了锁的水柜、不上锁的门”的说法。

1999年,谢士恒首批投入几十万元,在山上种植1000多亩树苗,但苗木成活率不高。首战失利后,谢士恒与妻子谭颖儿从繁华都会搬到贫瘠山区,全身心投入植林造水。他参考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经验,请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指导,并独创“品字形打坑”“松树皮覆盖”等方法。植树工程伊始,谢士恒不幸被诊断出末期血癌,但他仍顽强地在一线规划指导修路、挖坑、购苗、种树、建蓄水池等工作。经过6年的实践,谢士恒承租生态林区面积10000多亩,植树6000多亩,种植木荷、枫香、土沉香、铁冬青等国内外树木花卉200多个品种,前后投入近1000万元。2001年6月,东山乡成功开始供应无污染的食用水。

如今,东山村已然大变样,风景宛如“广东小瑞士”。跟随阳山县林业局副局长黄金陵的脚步,记者来到东山植树蓄水试验风景区三大区域之一的云茶植林区,这里落羽杉环水排开,玉堂春、火力楠、竹柏等多种植物枝繁叶茂。

“过去,我们只能自己种些玉米、花生、番薯吃。现在生态好了、水多了,我也有了稳定的工作。”被聘请为东山植树蓄水试验区护林员的村民伍金发说,谢士恒还将生态林建成生态旅游度假区,带动当地许多农民脱贫致富。

广东人以水为财,郁郁丛林、汩汩泉水就是为当地留住财富的法宝。黄金陵告诉记者,2011年至今,阳山县共治理石漠化面积15256公顷,成效明显,相继获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县”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余座石山蝶变绿美“林海”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岩溶分布典型县。20多年前,这里漫山石头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缺乏肥力。村民们以炼山、伐木维持生计,更是加剧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形。

所幸,1999年出现了转机,广东省率先施行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连南将石漠化区域划为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加强管护,禁止砍柴、放牧等破坏生态的行为。2008年,广东全面启动并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支持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我们采取‘封、管、造’三项举措全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加速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并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连南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林告诉记者,经过20余年的悉心治理,连南县3000多亩石漠化土地得到修复,建于2019年的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石漠公园。

在公园的观景台(又名“点将台”)上极目远眺,千余座“灰头土脸”的石山,如今悉已披上“五彩斑斓的绿”。除了香樟、枫香、钩锥等乡土树种,还种上了金黄色的千亩银杏、粉红色的山樱花等层次丰富的景观植物,以及油茶、桑叶、野葡萄等经济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林表示,在3亿多元的投资下,这座公园成为集岩溶生态保护保育、生态观光游览、自然教育、森林康养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生态示范园。每年游客逾30万人次,带动项目区域及周边的住宿、交通、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消费超过2000万元,为瑶山群众带来“泼天的富贵”。

广东岩溶石漠化地区植被盖度超八成

据悉,为了全面查清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状况,广东分别于2005年、2011年、2016年、2021年组织开展了四次石漠化专题监测工作。这四次调查,记载了广东省石漠化地区从秃山到青山的蝶变。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高级工程师周命义介绍,目前,广东省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肇庆市、云浮市、阳江市、河源市6市的21县(市、区)。“2016年调查的石漠化土地中,有40%的面积在2021年已转变为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因素有治理因素、自然修复等,其中由于人工造林和森林抚育、封山管护、封山育林等的治理因素而转变的土地面积占其中的93.57%。”

乐昌“祖岭模式”、英德“新群模式”、连南“万山朝王模式”……一个个广东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样板的背后,是广东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不竭努力。

近年来,广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全省石漠化总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岩溶石漠化地区植被盖度达83%,沙化地区植被盖度提高到80.32%。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石漠化地区林地也基本纳入省级以上公益林管理,从2018年起,实施公益林分区域差异化补偿政策,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石漠化地区的省级以上公益林列为特殊区域进行补偿,给予更高的补偿标准,一张张石山增绿、群众增收的石漠化治理画卷,正在广东大地上不断绘就。

出品人:杜传贵林海利

总策划:孙爱群孙璇黄卫红吴江李艳文刘佳宁孙晶

策划/统筹:张爱丽黄婷胡彦程行欢庞倩影钟凌瀚

执行:陈泽云黄颖琳詹淑真吴珊严锦程蓝景然彭勇成家琪郑泽宜

文|记者胡彦黄婷